原標題:太倉超七成企業與上海、昆山的企業有業務往來

  “嘉昆太”持續拓展“同圈維度”

  從太倉南站坐上高鐵,26分鐘就能抵達上海虹橋站;在蘇州軌交11號線昆山花橋站上車,坐3站路約8分鐘就能到達上海市嘉定區的安亭站。每天乘地鐵往返滬昆的人數達10萬人次,滬太間日通勤人數超5萬人次,僅在太倉市城廂鎮,就有千余位生活在嘉定或昆山的上班族。

  便捷交通,讓嘉定、昆山、太倉三地居民突破“有界”地域、生産生活日益相融。10月29日,2024年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輪值會議在太倉召開,聚焦科創協同發展、産業協同聯動、人才協同賦能,推動三地協同發展實現新躍升,持續拓展“同圈維度”,從“相鄰”走向“相融”。

  2024年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開局之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成立六周年。2022年三地共同發布“五大共識”,去年深化為“五大行動”,今年的輪值會議則發布了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制度化、項目化落實“五大行動”成果,包括黨建引領共促、産業鏈供應鏈共融、科技創新共同體共築、基礎設施共建、公共服務共享方面。

  “最緊密的紐帶,是規劃從‘藍圖’邁向‘實景’;最直觀的變化,是時空從‘相鄰’邁向‘同城’;最可喜的成果,是發展從‘攜手’邁向‘共贏’。”太倉市委書記汪香元&&,回顧近年來的發展成效,太倉人更加深刻感受到,長三角一體化是“家門口”最大的機遇,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是搶抓機遇最有力的抓手,三地優勢必將聚合為“同圈優勢”、全面轉化為“發展勝勢”。

  “公司超過40%的訂單來自長三角,到這裡發展勢在必行,不僅與原有客戶接洽更加方便,又能依託區域優勢拓展更多客戶。”在公司智慧潤滑系統新基地項目建設現場,虜伯曼(蘇州)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趙民章説,公司和位於昆山的三一重機、位於嘉定的舍弗勒集團都有緊密合作關係,幾乎每個月都有人去三一重機為其産品的潤滑系統迭代更新。

  虜伯曼是一家專注於液壓流體和智慧潤滑系統技術研發、生産製造的公司,在目前租借的過渡廠房內,一批剛剛生産、組裝完的風電液壓制動站正處於測試階段,即將發往蘇州和上海。公司一期項目即將完成主體驗收,明年一季度新基地竣工投産後,這裡將成為國內最大的自動潤滑系統生産基地。

  虜伯曼所在的太倉市科技産業園,與昆山光電産業園僅一河之隔。搭上嘉昆太協同發展“快車”,億邁齒輪、阿法拉伐、瑞鐵機床等企業紛紛扎根在此,並在原材料、成套設備及倉儲物流等方面與昆山、嘉定企業保持着良好合作。截至今年6月,簽約落戶該産業園的項目中,來自嘉定、昆山的項目佔比約30%,與嘉定、昆山企業有業務合作的項目佔比近85%。

  “汽車城”嘉定擁有上汽大眾等汽車産業鏈企業4300多家,昆山、太倉共有1700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普遍與嘉定汽車企業存在産業鏈上下游關係。此前,三地聯合成立了長三角汽車産業創新聯盟、嘉昆太新能源汽車産業聯盟,共同打造世界級汽車産業集群。據統計,太倉70%以上的企業與上海、昆山的企業有業務往來。

  實踐證明,協同創新核心圈“內核”在於協同與創新,區域協同發展,才能迸發源源不斷的創新因子。太倉點石航空動力有限公司研製一款渦噴航空發動機,對傳感器的環境適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較高要求,而昆山雙橋傳感器測控技術有限公司的設計製造技術可以為其解決問題,順利研製出適用的壓力變送器,為實現超音速飛行提供了技術支持。

  得益於科創資源的互聯,三地競逐新賽道的“家底”愈發豐厚,發展勢頭銳不可當。2023年,嘉昆太三地集聚高新技術企業6700余家,生産總值合計超97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産值突破1.9萬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近9900億元。

  一項項“沒想到”的技術成果、一個個“看不夠”的創新産品在這裡誕生,與此同時,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建設始終落腳於為三地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作為省重大民生項目,瑞金醫院太倉分院將在今年12月完工、明年正式投用。從管理到臨床,人員都由瑞金醫院委派,其大部分技術“平移”至太倉。醫療聯合體建設,讓三地市民共享“核心圈”品質生活。

  交通方面,太倉從“地無寸鐵”成為“5+1”鐵路交會的樞紐節點,嘉閔太線太倉段年底前開工,貫通昆山的蘇州地鐵11號線與上海地鐵11號線“無縫對接”,太倉岳鹿路對接嘉定城北路、太倉良輔路對接昆山東光路等,多條道路高效連通,極大拉近了三地距離;公共服務方面,跨省就醫在嘉昆太成為常規選項、三地醫保定點零售藥房實現跨省異地購藥直接結算,“一卡通行”“一網通辦”融入市民日常。

  處於同一個核心圈,必然擁有共識、産生共鳴、感受共情。從“朋友圈”昇華為發展“共同體”,嘉昆太這個“小三角”正在為長三角地區這個“大三角”描繪未來圖景。(范昕怡 潘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