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11月4日電(記者朱程)智能搬運、智能分揀、智能質檢……工業機器人打破傳統流水線自動化裝備形象,成為智能製造的核心利器。
我國是全球工業機器人第一大生産國和消費市場,近年來工業機器人裝機量穩居全球第一。但是受製造業企業擴張預期下降、市場需求低迷等影響,工業機器人處於去庫存階段,行業市場整體仍在周期性調整中,且多數企業多集中於中低端應用領域,尚未突破半導體、汽車整車等高端應用領域,形成“不盈利—研發難—創新難—突破難”循環,部分知名機器人企業今年以來僅實現“微利”,業績承壓面臨挑戰。
如何破局?“技術始終是核心競爭力。”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認為。長年來,埃斯頓高度重視創新研發行業領先技術,研發投入一直保持總營收的10%左右,建有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多個國家級和省級科研&&,並以南京為研發中心,整合全球研發資源,組建起高層次研發團隊,支撐企業加速在産業鏈各環節向中高端突破。
為打破工業機器人國外壟斷格局,埃斯頓以“內外兼修”思路加速關鍵核心技術國産替代。一方面,持續開展獨立自主研發,與科研院所開展産學研合作,構建自主化技術“護城河”;另一方面,加大海外並購力度,引進先進技術補齊視覺技術、運動控制技術等短板。目前,埃斯頓擁有完全自主化的機器人控制器、操作系統、伺服系統三大核心技術,機器人核心部件自主化率達到90%以上。
2023年,在全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同比增長0.4%的環境下,埃斯頓銷售增長率近40%,達到2.5萬台,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良好的業績推動埃斯頓生産的機器人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8.5%。
“我們將行業需求作為創新原動力,提升全産業鏈競爭優勢,助力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上述負責人説。
在上游端,聯合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在重負載減速機、RV減速機等方面協同創新,提高核心部件性能。在下游端,通過創新應用模式、應用場景,埃斯頓推動船舶、鋼結構等傳統行業自動化轉型,並為光伏、鋰電池、汽車整車等行業的龍頭企業提供智能製造工廠完整解決方案。
從破“量”的上半場進入到攻“利”的下半場,積極出海尋求增量市場也是埃斯頓的解題思路。在設計、製造和運營等各環節完善國際化標準體系建設基礎上,埃斯頓重點提升“國際化技術研發+本地化優質製造+全球化市場營銷”的“三位一體”能力,已在全球設立75個服務網點,與英國TRIO、德國CLOOS、德國M.A.i.等全球細分領域的優秀企業達成合作。
目前,埃斯頓正探索AI算法與自動化技術結合,強化機器人的“硬體+軟體”性能,實現生産效率提高59.3%,綜合運營成本降低33.6%,單位産值能耗降低 11.4%,持續鞏固着國內工業機器人領軍企業地位。(江蘇省政府研究室聯合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