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面推進綠色轉型 大力發展綠色能源
大豐禦“風”追“光”搶佔制高點
10月24日,記者走進鹽城國豐海上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的中央監控室,只見每台風機的風速、功率等數據參數都被工作人員實時監測,大屏幕上顯示的信息來自全國首個由地方國企建設的海上風電項目——國能大豐H5-1海上升壓站,裝機容量為20萬千瓦,可基本滿足大豐區域的用電負荷。
大豐沿海“風光”資源得天獨厚,去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4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量達到94億千瓦時。“今年1-9月,大豐區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428.31萬千瓦,同比增長8.10%,佔全市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27.33%。全區新能源累計發電量75.0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57%,佔全市新能源發電量的31.96%,佔全區全社會用電量的95.51%。其中,風電67.23億千瓦時,光伏發電6.46億千瓦時,生物質發電1.33億千瓦時。”大豐區發改委能源科負責人李峰東介紹。
近年來,大豐立足資源稟賦,以海上風電作為綠色低碳發展的主攻方向,集聚金風、中車、阿特斯、天合等一大批領軍龍頭企業,形成整機及相配套的電機、葉片、海纜、塔筒、機艙罩、葉片成套芯材等研發製造及運維服務的産業鏈條,海上風電全産業鏈生態圈初具雛形。全區兆瓦級以上風電機組製造能力達1200&/年,國內首&(套)2.5兆瓦、3兆瓦、6兆瓦、6.7兆瓦規模的風機均在大豐成功量産,已具備8兆瓦等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生産能力。這裡還擁有世界最大的智能網聯多功能柔性測試廣場——中汽研汽車試驗場,以及通過區域環評的電子信息産業園。
“氫能、儲能産業加速布局,大豐與上海臨港集團合作建設國際氫能谷大豐基地,與國電投吉電股份合作建設百億級氫能産業鏈一體化項目;兩個百億級儲能項目阿特斯儲能已投産、天合儲能年內投産,規劃建設300MW共享儲能電站。”大豐區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透露。
與此同時,在大豐港零碳産業園碳谷管理中心,綠電綠證和碳交易中心智慧化管理&&上各類數據、指標一目了然,園區內企業生産過程活動數據可一鍵生成。通過數據庫、監控網、調度端協同運行,園區實現能源數據可追溯、綠電綠證可交易、企業碳排放可核銷,並在全省率先形成綠電物理可溯源的“源網荷儲”一體化示範應用場景。
“穩定、可溯源的綠電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競爭優勢,通過能源清潔化、産業綠色化、設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認證國際化,持續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和配套服務能力,打造國際合作産業項目承載區、綠電綠證交易先行區和綠色轉型發展示範區。”江蘇碳智信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韓亞西&&,園區將風電、光伏等綠電匯集輸送至企業,支持企業通過自建分佈式光伏、簽訂長期購電協議(PPA)等模式,形成可溯源綠電供能。目前,園區已成立碳智信公司,與BSI、RMI、I-REC、CQC等16家國際國內權威機構合作,推動綠電溯源、碳足跡認證與國際接軌,為園區企業提供零碳全生命周期服務。
得益於區位優勢,大豐港擁有大件碼頭、集裝箱碼頭等,便於風電、光伏企業出口海外,已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為北極航線裝載風電設備的港口,並創造過單船裝載風電設備最高、單船裝載葉片最多兩項世界紀錄。大豐港經濟開發區正在建設總面積達2.1平方公里的海上風電集中區,將成為大豐新能源産業重要集聚地、新引擎。
目前,大豐建有長三角一體化産業發展基地新能源科創園、金風科技大型直驅永磁海上風電機組檢測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江蘇中車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分中心等國家、省級科技創新&&16個,累計取得專利750余件,牽頭完成4項國家級重點項目和5個省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綠色經濟加速崛起。大豐正全面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大力發展綠色能源,持續推進新能源産業集群的“強鏈、補鏈、延鏈”與技術研發創新,奮力走好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
“預計‘十四五’末,大豐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超6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量達180億千瓦時。”鹽城市大豐區委副書記、區長戴勇&&,將主動融入全市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建設,堅持“風光氫儲”一體化布局,大力發展綠色製造業,舉全區之力推進大豐港零碳産業園建設。持續深化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爭創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華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