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是暮秋時節,沿着金黃的晚稻望去,一幅豐收的長卷漸次展開。在“東部糧倉”悅來鎮保民村,萬畝農田,金光燦燦,風吹稻穗,五穀豐登。用心用情守護高標準農田,為鄉村振興注入司法動能,海門法院包場法庭從未缺席。

奏響“黨建+鄉村振興”的交響曲。堅持黨建引領,立足轄區特色,結合鄉村法庭屬性,創建“無訟港鄉”黨建品牌,巧妙地將萬畝高標準農田這一元素融入品牌文化中,彰顯高質量司法服務鄉村振興的決心。積極開展黨建聯盟活動,與素有“東部糧倉”美譽之稱的保民村開展聯建共建系列活動,支部書記同上一節黨課,共簽“無訟村居”協議,助力繪就鄉村振興好“楓”景。選派1名黨員幹警挂鉤&&保民村,並對外公示法律諮詢熱線,今年以來,共為農戶解答涉農糾紛10余件。
譜寫“涉農”糾紛源頭治理的協奏曲。提高涉農服務的使命感,牽頭制定《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實施意見》,協助共建“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處工作站”,推動土地承包經營等類型化糾紛多元化解。落實涉農矛盾糾紛預警舉措,法官走進田間地頭,訴前調處土地相鄰權糾紛10余件,並向轄區黨委政府發送涉農糾紛審判白皮書8次。依託“鄉村振興司法服務站”,優化整合村鎮庭所解紛力量,借助“融和法庭”息事無訟,相關經驗做法被《江蘇法治報》推介。
彈好“三農”案件實質化解的進行曲。牢固樹立“一個糾紛一個案件”理念,依法審理涉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農資支付、農産品産銷等案件,妥善解決涉10余名村民土地經營權出租合同糾紛。開展涉農案件巡迴審判,根據案件情況選擇典型案例,在當事人所在村組進行巡迴審理,真正起到“審理一案、教育一片、促進治理”的效果。做好三農案件“後半篇文章”,面對該類案件頻發態勢,開展“田間地頭講法、壟上塘邊學法”系列普法活動,今年以來,共有200余名村民參與講法學法活動。
包場法庭將以高質量司法守護“東部糧倉”,在“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過程中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肖慶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