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十里,稻香魚肥。日前,在淮安市淮陰區王家營街道淮閘村芡實種植基地,水塘內碧綠的芡葉如圓盤般浮在水面,採摘工人身穿斗笠、手拿鐮刀在採摘芡實。負責人駱鳳美看著滿塘待收割的芡實和活蹦亂跳肥美的黑魚,心裏樂開了花。
與這片水塘一路之隔的加工廠區,則是另一派繁忙景象,十多名工人分工明確,將采收回來的芡實分揀、剝殼、打磨、漂洗、分級、脫水、打包。採摘季開始,基地每天都要招募三十多名周邊村民進行生産作業,每天可采收芡實5000余斤,單價35元左右。採摘後的芡實經剝殼、清洗、打磨、篩選、真空包裝等流程,放進冷庫儲存。
葛勝仲盤裏,明珠芡實香。芡實,素有“水中人參”之美譽,是藥食兼用的綠色保健食品。駱鳳美依託淮閘村豐富優質的水資源,建設芡實基地260余畝,並採取“芡魚共養”的方式,在芡實田裏套養黑魚,每年可産出黑魚3000斤。“黑魚本身具有肉味鮮美、成活率高、産卵量大等特點,在芡實田這種含氧量低的地方也能夠成長,其次它經濟價值也比較高。”駱鳳美介紹道。
水塘下的致富“玄機”可不止這一條,等芡實采收結束以後,駱鳳美還要在芡實田裏套種小麥。這種新型綜合種養模式,突破了傳統種植,調整了農業結構,真正帶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良好效益,成為一道高效生態農業新“豐”景。
除了本身價值,芡實産業還讓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上班”,照顧家人、增加收入兩不誤。“坐著和老姐妹們聊聊天就把事情做完了,每天能賺100多元,離家也近。”村民陳金蘭今年70歲,小芡實為她帶來了穩穩的幸福。
近年來,淮閘村黨總支堅持規劃先行,持續做好特色産業發展文章,把推廣綜合種養模式作為發展現代高效生態漁業、推進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專家指導相結合,由村黨總支帶頭,積極幫助承包戶發展套養,深入推進農業産業提檔升級。
正值蓮藕大量上市的季節,國良家庭農場正搶抓農時加緊採挖。“今年的龍蝦市場競爭激烈,價格低,但銷量反而上升了,一是我們龍蝦産出穩定、供得上貨,二是我們龍蝦質量好。”回想起剛剛過去的夏天,負責人龐玉成説。秘訣就在這藕塘裏。小龍蝦以藕塘裏腐爛的藕葉為餌料實現自然生長,在池塘裏的日常活動又能增強蓮藕底泥的透氣性,促進蓮藕生長。這樣既凈化了水質,又防止爛藕葉帶來的病菌傳染,還能提高藕的品質和産量,通過相輔相成的“合作”,實現真正的良性循環。
“這片荷花塘有280畝,我搞了8年藕蝦混養,藕好蝦也好。”從2016年開始,龐玉成基本每天都待在自己的農場,精心照料着池塘裏的藕蝦,不斷更新自己的養殖經驗。“我們這裡一天能出産1000斤左右龍蝦,經過分揀後,正常大小都在9錢左右,每斤最高能賣30元。”龐玉成説,“為了保證蝦的品質,我經常去外地和同行交流,學習經驗,甚至將藕塘裏的藕都換成了九孔藕。九孔藕不僅口感好,更是養龍蝦的最佳餌料,藕的品質高了,養出的龍蝦才能好。”
截至今年,國良家庭農場平均畝産值每年提高2000元,收入平均每年提高近60萬元,藕一天銷量能達到3000斤。“龍蝦根本不夠賣的,高峰期更是供不應求,顧客搶着上門收購。”龐玉成説。目前,淮閘村共有11個家庭農場開展藕蝦共養,其中省級、市級各一個,面積達1400畝,年産值達800萬至1000萬,真正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生態高效”。
“村兩委每月都協調農業部門檢測水質,發現問題及時調水、凈水,盡最大努力為家庭農場發展保駕護航。”龐玉成介紹道,“還經常組織我們這些家庭農場負責人外出參觀培訓,學習先進技術。”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落實好家庭農場相關扶持政策,繼續在農業技術推廣、優良農産品引進以及農産品質量檢測檢驗等方面提供指導,幫助家庭農場快速發展。”淮閘村黨總支副書記殷東旭&&,“同時,以此為依託,拓展河鮮精細加工、生態餐飲、休閒觀光等功能,構建起集‘生産—觀光—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産品産業鏈,有效促進、提升生態漁業發展層次和水平。”(姚倩 呂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