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三夏”時節,港城開啟了“農忙模式”,處處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東海縣是連雲港市傳統産糧大縣,面積和總産均居全市第一。夏至時節,該縣129萬多畝小麥顆粒歸倉後,希望的田野又插下新秧,披上了綠裝。
倉廩實,天下安。
忙碌的“三夏”,不僅有身體的疲憊,更有豐收的喜悅、耕耘的希望。
去年,東海縣糧食總産突破23.38億斤,比上一年增産89.4萬斤,糧食生産實現“19連增”;今年,得益於用好“耕地”“産量”“服務”這三個糧食增收密碼,東海縣全年糧食産量再上新&階已成定局。
新時期,地、效、人是關鍵要素,基本農田如何保障?哪去找種糧人並有效調動積極性?如何推動科學種糧提高效益?我們深入東海縣,探尋該縣如何千方百計守住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持續增強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和底氣,通過梳理東海田野上的新亮點和新經驗,為連雲港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密碼一 耕地
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
6月下旬,在東海縣房山鎮寇蕩村一處農田裏,多&插秧機正在水田裏插秧苗,機器駛過之處,一行行鮮綠的秧苗整齊地排列在田間,不一會兒,一整塊水田就披上了綠裝。
寇蕩村黨總支書記、三級田長寇銳,騎着電動自行車沿着鄉間小路來回巡查。這些寶貴的耕地上及時栽插下秧苗,秋季的豐收指日可待。
東海縣耕地面積182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166萬畝。農田裏蓋房子、建養殖場……近年來,區域內常出現一些耕地遭受不法分子的破壞或是不知曉政策群眾的非法佔用,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現象屢禁不止,保護耕地迫在眉睫。
2021年1月起,東海縣率先在全省縣級層面建立“自然資源網格化管理田長制”,琢磨出了
“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區域化“田長制”管理體系,做到每一塊耕地都有守護者。
東海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謝彤介紹,隨着“田長制”的有效推動,近兩年來,違法用地現象明顯好轉,2022年實現違法用地零增長。
當然,要量的穩定,也要質的提升。只有耕地數量足、質量高,多産糧、産好糧的目標才能實現。
小田變大田,低産田變高産田,一場騰退其他用地和復墾撂荒地、加快建成高標準農田的行動在全縣悄然啟動。
在石梁河鎮北辰一村和二村,多&拖拉機和推土機正在有序作業,將拉來的一車車泥土填入深坑,過一段時間就能種上農作物。“我們通過違建清理、坑塘填平等作業,今年可增加耕地5000畝。”謝彤説,這幾年相關部門通過“騰、退、轉”等方式,增加耕地萬餘畝。
6月底,東海縣平明鎮、張灣鄉等幾個産糧大鎮的農田已基本完成插秧,一眼望不到頭的良田裏,秧苗開始分蘗生長。
“現在都是高標準農田,全程機械化作業,豐收有保障。”一見面,平明鎮彩雲農産負責人朱彩雲就向我們道出了億斤糧鄉的秘訣:改造低産地。
為了不斷提高糧食産量,東海縣從早期的低産田改造、分片開發“豐産田”“噸糧田”到現在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産量一步一個&階。平明鎮作為當年全國首個億斤糧鄉,去年糧食總産已突破了3.3億斤,提高了3倍以上。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東海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利用省土地整治專項資金,先後投入4.5億元,整治出高標準農田18萬畝,給全縣糧食穩産、豐産提供了有力支撐,確保了全國糧食生産重點縣不退位。
密碼二 産量
選好種用好技,接續發力
今年夏收中,桃林鎮千畝示範片基地,小麥測産1247.8斤,相比一般田塊,畝産多出200多斤。
桃林鎮農戶張井堯,是地地道道的老農。他種了幾十年的地,承包的150畝地正好在小麥千畝示範片中。他告訴我們,正是得益於示範片基地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産品、新裝備“五新”技術的加持,才讓小麥産糧穩定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示範片統一種植淮麥33,統一進行藥劑拌種處理,從源頭上預防控制系統侵染病害與土傳病害的發生,整個生長過程中,病蟲害防治也都是根據專家的指導進行‘統防統治’,就連最後的收割,農機手們都在開展技能大比武,減少機損率,確保糧食顆粒歸倉。”張井堯頗有興致地給我們分析了小麥持續增産豐收的密碼。
夏收之後緊接着就是夏種。
今年“三夏”,東海縣的水稻機插秧再次得到中央媒體的持續關注。去年該縣只有一家自動化的水稻育秧工廠,但是今年育秧工廠數量增到了5個,可以滿足全縣50萬畝的水稻機插秧需要。
在平明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培育的都是華粳5號、華粳9號、徐稻9號、南粳5718等優質食味稻品種。隨便拿出任何一張秧盤,都像流水線産品一樣標準:秧苗生長整齊、苗挺葉綠,沒有黃葉、病蟲害,基部粗扁有彈性,根係盤結牢固,提起來一點也不會散。這樣高質量的秧苗,為豐産豐收接力賽跑贏第一棒。
水田裏,高科技的整地機、插秧機,為豐産豐收接力。
“這是我今年剛投入的整地機,一台機器40多萬元,因為激光整平儀的使用,整個大田高低落差不會超過5厘米。”洪莊鎮農機大戶陳允章介紹,以往水田整完後落差很大,往往這頭的秧苗都淹沒在水裏了,但是那頭的秧苗還沒“夠”到水。
正是得益於農機農藝融合的推動,標準化種植水平得到提高,持續的穩産增收才有了保障。
近年來,該縣依託省市綠色高質高效示範片(方)創建項目,積極推動優質稻麥産業開發,推動優質稻麥標準化、規模化和設施化,建成40余萬畝優質食味稻示範區,帶動全縣優質稻米種植面積達80%以上。
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東海縣糧食總産突破23.38億斤,比上一年增産89.4萬斤,糧食生産實現“19連增”。
密碼三 服務
破解“誰來種”和“種不好”兩難
東海是勞務輸出大縣,外出務工人員最高達到30萬人,且以青壯年為主。留守的多是婦孺和老年人,誰來種地?如何幫助現有的勞力種好地,曾是困擾當地百姓的難題。
13年前,平明鎮王建國就開始思考這一問題。2010年8月18日,王建國和另外4位股東一起組建了東海縣豐惠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機耕種、機植保、機收穫等服務。同時,根據農戶家庭不同情況的要求,為農戶提供統一品種、統一育秧、統一耕種、統一植保、統一機收的“全託管模式”“半託管模式”或是“單項服務模式”。
2016年,合作社進一步提檔升級,組建了博惠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不斷提高機械化程度,在改變傳統耕作方式模式上屢屢創新。
今年公司的700畝秧田,秧苗全部是由平明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提供的暗化好的秧盤,配套軌道式秧苗輸送設備、自動噴灌系統、無人植保機,實現育秧全程機械化。
目前,公司已“武裝到牙齒”,大小農機、北斗定位系統等裝備一應俱全,擁有各類農機具456&(套),不僅種好了自己的13000畝“責任田”,還為周邊4個鄉鎮18個村60000多畝農田提供“全託管”的“保姆式”社會化服務。
在“誰來種地”這個問題上,東海縣專業化服務組織的分量越來越重。
2021年,該縣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工作,以建成的縣級社會化服務管理&&為統領,以區域綜合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支撐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已現雛形,全縣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機大戶等初步形成聯動態勢,構建了具有東海特色、可複製推廣的“1+M+N”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1”即建設東海縣農業社會化服務管理&&,涵蓋智慧農機、種子、農藥、化肥、新型經營主體、技術培訓等板塊,具備線上線下聯動服務、農業大數據蒐集、存儲與應用、誠信評價體系、行業監管等功能。“M”即建設若干個區域綜合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所在區域提供綜合社會化服務。“N”即建設若干個專業化服務組織,為各類主體提供農業專業化服務。
駝峰鄉景豐家庭農場曹元景,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代表、種糧大戶。“平時的植保、施肥、機收、機種,都是找專業的合作社或者服務組織。”曹元景説,得益於當地社會組織的繁榮,可以輕資産投入實現大面積種植,這幾年種植面積擴大到1300多畝。在東海,像曹元景這樣的種糧大戶正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實現了節本增收,擴大了經營規模,推進了體制創新。”該縣農機推廣站站長倪相飛坦言,強大的農業生産託管服務,解決了“誰來種地”和“種不好地”的難題,“耕種管收運儲”等環節的社會化服務,有效解決了一家一戶幹不了、幹不好等難題。
東海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探索,在建立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老百姓手裏的飯碗端得穩穩噹噹。(楊濟澤 袁春梅 張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