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縣正紅鎮陳圩村家庭傳統柳條編織業已有幾十年歷史,隨着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去城裏打工,柳條編織業這一傳統家庭副業也逐步萎縮。近日,陳圩村黨支部、村委會組織在村的留守母親、留守大爺、大媽發揮一技之長,在搞好傳統編織笆鬥、笆籃、柳簸箕的相關産品之外,運用網絡傳媒,發揮電商作用,發展新質生産力,同城裏鮮花店、花籃店、果品店、糕點店、寵物店等多個店家合作,提供多種規格、形式的柳制花籃、鳥巢、狗窩、果品糕點的手編柳制工藝品。用同樣的白柳原料,經手工劈削成柳線編織的工藝品的價格是傳統柳製品價格的幾倍,而且市場前景看好。

  該柳制編織品有望取代有污染的塑料製品、易破損生銹的金屬製品,而手工柳製品物美價廉、綠色原生態、小巧玲瓏、樸素典雅、精緻美觀時尚,迎合當下中青年消費群體的審美觀。有些消費者會把工藝柳製品作為藝術品收藏欣賞。

  該村黨支部書記劉雪峰説:“全村一百多戶留守傳統編織戶因發展新質生産力,更新傳統産品,編織新穎的柳制工藝品而能讓每戶留守家庭居家攢錢增加五千元以上,最多的可增加兩萬元。目前有商家同該村電商戶洽談合作,將柳條織編工藝品推向海外。陳圩村的經驗為其他農村地區提供了有益借鑒。傳統副業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用市場力量,發展新質生産力,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讓農民過上美好的生活。(徐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