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玄武湖畔,首屆“非遺生活薈”驚艷出圈 ——

  非遺薈萃,生活更美

 

 

 

  國潮風起,非遺煥新。10月20日,在南京市玄武湖公園櫻洲,秋日的暖陽下,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非遺生活薈”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着。

  “非遺生活薈”活動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江蘇省文化發展基金會主辦。從10月17日開幕以來,為期四天的“非遺生活薈”集結了數百名非遺傳承人、數十項非遺技藝的展覽與演出活動,不僅為市民觀眾帶來了傳統文化的豐富體驗,更搭建起一座橋梁,讓公眾得以近距離與非遺“對話”,在非遺裏觸摸歷史、感受生活、品味文化。

  非遺,是歷史長河中沉澱的瑰寶,深深扎根於生活的土壤之中;而生活,則是非遺傳承與發展的廣闊舞&。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首屆“非遺生活薈”的火熱,見證了非遺融入當代生活所綻放的璀璨光彩。

  “沉浸式游園”,每個角落都藏着驚喜

  “請隨我們一同向前,共賞非遺之美。”活動現場,7位古風裝扮的“竹林七賢”,仿佛穿越時空而來,他們手持團扇等精美道具,一路帶領觀眾徜徉在活動現場,引得觀眾紛紛拍照打卡。

  “沉浸式游園”正是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玄武湖櫻洲廣闊的戶外草坪上,非遺展陳區、非遺市集、非遺體驗工坊、非遺秀場等區域與戶外自然融為一體,真正走到市民觀眾身邊。周末,活動現場人頭攢動,絡繹不絕的觀眾前來探索與體驗非遺之美。

  正如“非遺生活薈”一名,活動將非遺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場景。好玩、好逛、好看、好吃的戶外沉浸式體驗,讓觀眾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的碰撞,體驗到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融合。

  南京絨花、徐州香包、蘇州刺繡、揚州文人香、常州牙刻、鎮江太平泥叫叫,還有糖畫、剪紙、扎染……活動現場,一件件精美的非遺作品、文創産品讓人目不暇接。在這裡,每一位參觀者都能找到與自己心靈相契的那一抹色彩。

  非遺展陳區作為活動的核心,分為大師展、青年展和四大主題展,各具特色,精彩紛呈。大師展通過傳統的“榫卯”結構,構建了一個展示江蘇非遺精髓的藝術空間;青年展則是一場古老非遺與年輕傳承人的相擁,為非遺注入了新的活力;四大主題展則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非遺的多樣性與創新性。

  現場,一座由木頭搭建起的榫卯結構展陳空間——大師“薈”客廳十分吸睛,其中展示了南京雲錦、蘇州刺繡等江蘇非遺精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精細木作技藝”江蘇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雷勇説,“我們特地搭建了這一空間,將千年的榫卯工藝在現場表現出來,希望能通過創新呈現,找到跟年輕人對話的方式。”

  “看到這個非遺展,真是太有意思了”“每個角落都藏着驚喜”“買了好多東西,都挑花眼了”,參觀者們滿載而歸。在各社交&&上,“非遺生活薈”也被廣大網友紛紛點讚。

  互動體驗,我們和非遺“雙向奔赴”

  當千百年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遇見繽紛多彩的現代生活,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現場,一場場展示+體驗,讓市民游客的體驗感“拉滿”。

  從揚劇、錫劇等江蘇特色傳統戲劇,到古彩戲法、木偶劇、小丑劇等引人入勝的精彩表演……一項項融合非遺的傳統表演,經過傳承人的創新發展,被依次搬上了“非遺生活薈”的舞&,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連連鼓掌,還有不少觀眾躍躍欲試,與表演者們互動。

  “通草花是什麼?”面對觀眾好奇的詢問,27歲的揚州市通草花製作非遺傳承人王蘊玉拿出了一根通草“現身説法”,“我們先把通脫木的根莖取出,再用專門的刀削成薄紙狀,再用剪刀和手捏成花朵。”

  為了增強觀眾的參與感,活動還設置了非遺禮包、盲盒、游戲、集章打卡等多種互動內容,讓觀眾在趣味中了解非遺。

  特別是活動設置的“非遺體驗工坊”,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指導,讓觀眾在動手實踐中更深入地了解非遺、傳播非遺。蘇繡、盤扣、木工、臉譜……一場場互動活動,傳承人帶着觀眾親手做出一件件成品,讓許多人和非遺親密接觸。

  “這是我們經典的孫悟空臉譜形象,大家可以根據示例,自由發揮,畫出自己的孫悟空……”在非遺體驗區,25歲的顏欣怡正與一群外國留學生互動。作為顏氏臉譜的第四代傳人,她致力於將傳統臉譜藝術融入現代生活。顏欣怡不僅繼承了祖輩的技藝,還大膽嘗試將臉譜藝術與現代産品結合,讓臉譜出現在扇子、冰箱貼、書簽等文創産品上,成為現代生活中的裝飾品。

  來自南京審計大學的毛裏求斯留學生韋颯和同學們一起體驗了臉譜製作,“我幾乎逛遍了每一個展位,像一個孩子一樣興奮。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也希望以後有更多機會來了解不一樣的非遺。”

  “非遺生活薈”現場,年輕人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不僅是觀眾,更是非遺傳承的積極參與者和倡導者。

  江蘇大學研三學生錢佳穎和同學專程從鎮江趕來參加活動。她們在逛展的同時,還報名參加了揚州通草花小夜燈和南京盤扣胸針兩項體驗工坊。“我們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平時就有關於非遺的課程,我們接觸過掐絲琺瑯、香包等技藝,對非遺技藝比較感興趣,這次毫不猶豫報名參加了活動。”

  “非遺+”煥新,激發傳承新活力

  本屆“非遺生活薈”不僅是一場展示傳統文化的活動,更是一場關於非遺傳承與創新的深度對話。

  如何通過現代設計與市場需求的結合,賦予非遺新的生命力?越來越多的傳承人不僅在技藝上守正創新,還通過跨界合作、數字化傳播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並參與到非遺保護與傳承中來。

  現場,江蘇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太平泥叫叫的展位圍滿了觀眾。95後傳承人唐潁帶來了耳釘、項鏈、冰箱貼等一系列與眾不同的“泥叫叫”文創。唐潁與洽洽瓜子、阿里巴巴等品牌聯名合作,將“泥叫叫”帶入了更廣闊的市場。通過色彩和技藝的不斷改良,這塊充滿童年記憶的泥巴,成為了可以裝點現代生活的時尚單品。

  孫歌堯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徐州香包的青年傳承人。大學畢業後,她創立了“歌堯”品牌,結合現代時尚元素,推出了一系列深受年輕人喜愛的香包産品。她以展&上一件“荷花香包”為例介紹説,這就是《王者榮耀》游戲中的一款角色皮膚身上所佩戴的“同款”,這也成為推動非遺年輕化的一次新嘗試。最近一款巧克力品牌邀約一批非遺項目合作推出了聯名産品,其中就包括徐州香包。她説,這也是讓更多非遺走進年輕人生活的一種方式。

  “這一邊是我們的傳統題材作品,是收藏級的;這一邊是我們面向廣大用戶開發的文創産品,有手串、項鏈、手機挂繩,大家都能消費得起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蘇州光福核雕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孫小娟&&,要讓非遺為更多人所接受,他們要做出更多大家喜歡的年輕態産品。

  一雙虎頭鞋,經過納底、繡鞋面、縫製等工序,再加以亮片、珠鏈的點綴,搖身變成了新中式服裝的最佳搭檔。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老虎鞋傳承人吳麗花&&:“如今的老虎鞋早已不是孩童的專屬,經過我們的設計,它已成為時尚女性可以穿着的單品。”

  融合絨繡技藝製作的藍牙音響茶几、竹編技藝製作的包包……在《花樣時光》設計裏的非遺主題展中,非遺與現代審美及器物“無縫對接”,繪就了晨、午、夜一天的時尚生活。“我們通過在服裝、生活用品、擺件器物等方面融入非遺設計,為非遺帶來了新的生命力,也推動了許多商業品牌與非遺手藝人跨界合作,推出既有文化價值,也有市場吸引力的産品。”負責《花樣時光》展區的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李依蔓告訴記者。

  越來越多的“非遺+”不斷涌現,將非遺技藝與現代生活相結合,走進百姓的日常。正如本次“非遺生活薈”所展現的那樣,非遺不再是遙遠的傳統,而是能夠觸手可及的當下。它讓非遺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成為文化傳承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鮮活載體。(顧星欣 姚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