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沁園新村改造“醫治”痛點、嵌入服務,打造全齡友好“生活圈”

  連片更新如何改到居民“心坎上”?

  漏水的屋頂、開裂的墻體、被颱風“吹壞”的外墻,這次將一併翻新改造,為居民住所“強筋健骨”;新增主題游園、連廊、休閒健身設施,讓老小區更宜居;打破圍墻,對小區連同周邊街區實施城市微更新,打造全齡友好“生活圈”;盤活閒置資産,增加養老托育、家政便民、文化休閒、社區助餐等“嵌入式”公共服務……翻看沁園新村改造“菜單”,瀏覽更新效果圖,不由對煥新後的“新沁園”心生嚮往。

  今年,我市將對109個、424萬平方米老新村實施連片改造,其中,沁園新村東西片區59.6萬平方米、4200戶居民是今年全市最大的連片改造單元,8月下旬全面進場施工,眼下改造進展如何?“施工圖”如何一步步落地?居民對改造項目是否滿意?連日來,記者來到該小區深入探訪。

  “醫治”痛點

  讓老新村更宜居

  “你看,這張是前不久颱風過後我拍下的照片,墻皮都被吹掉了,36年歷史的老舊小區了,不少墻體空鼓開裂嚴重;這張是334棟漏水、滲到家裏的照片,整個一面陽&都是濕漉漉的。”14日上午,家住沁園新村二社區334棟的張老伯翻着手機中的照片説,在這裡住了30多年,捨不得搬家,就盼著小區早點改造。

  應居民需求,今年沁園新村改造將全面更換雨污水管,防水和外立面也將百分百齣新,給居民吃上“定心丸”。記者在沁園新村西區改造現場看到,藍色安全防護網和腳手架已將小區樓面“包裹”,大型吊車等施工設備進場,施工區域被有序隔離,確保小區主幹道暢通。在176棟樓下仰望,老式樓房的公共陽&被封閉,外立面已部分出新,鵝卵黃搭配淺咖色,看起來溫馨大氣。雨污水管更換、綠化和游園改造也在同步施工。

  瞄準居民最迫切的需求,把功夫花在緊要處。作為全市“舊改”大戶,梁溪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説,沁園新村改造前徵求居民意見時發現,屋面漏水、墻體老化、停車位不足,電動車充電樁存在消防隱患、數量少且距離遠,小區門頭和入戶門頭破舊、內部低窪處積水等問題排在前列。由於老舊小區居住群體以老年人為主,加裝電梯、無障礙設施等適老化改造需求也十分迫切。

  “着力解決直接影響居住體驗感的問題,痛在哪,就‘醫’到哪,先‘雪中送炭’,再‘錦上添花’。”市住建局物管處負責人&&,今年老舊小區改造在居民關心的點上加大投入,提標提質,以沁園新村為例,屋頂和外墻防水採用知名品牌材料,施工團隊優選國企“操刀”,小游園鋪設海綿設施地面,環保且不積水,重點整治電動車“飛線”隱患,“見縫插針”增加敞開式電動車充電樁,讓居民下樓就能充上電。

  連片更新

  讓片區煥發“年輕態”

  沁園新村將打造全齡共享“內環”和城市形象“外環”,探索打破圍墻的連片更新理念。

  攤開沁園新村片區改造“施工圖”,整個區域就像一個“田”字,由清名路、清揚路、金城路和運河東路圍合而成“外環”,內部沁園路和輔仁路“十字”交叉,同步更新串聯起環境煥新、生活便捷、兒童樂享、全齡友好的共享“內環”。可以暢想,連片改造完成後,將依託“外環”運河景觀帶和主幹道,營造出兼具“煙火氣”與現代感的城市宜居片區。

  煥新整個片區,增加服務功能,居民的幸福感可望大幅提升。走在沁園新村東西片區之間的輔仁路上,兩側人行道正在進行管線遷改、綠化和景觀重塑,全面出新加速推進。梁溪區建管中心副主任朱永豐介紹,街區和小區之間的圍墻將改成通透格柵,主幹道重新攤鋪瀝青,人行道變成彩色透水鋪裝路面,增加休閒景觀和座椅;同時對沿街破墻開店、住宅底商等進行規範重整,一店一策,保留老字號店招門頭,留住老街“煙火氣”。

  社區裏如何打造一個“共享內環”?根據方案,沁園路和輔仁路將全面出新,騰挪出更多停車空間,緩解片區內3所中小學接送擁堵;提升內部配套及基礎設施水平,沿環線分別在東西片區重塑空間,提供老人、兒童、青年全齡參與的公共配套,通過步道連通重塑街區動線,將原先封閉的小區空間變成“城市客廳”,實現景觀、公園、商業、公共設施串聯共享。

  “年輕態”的小區即將呈現。“小區和附近街區都改造好後,生活肯定會更方便,我打算就在這裡養老了。”家住258棟的韋女士説,“老新村和新小區相比,主要是環境差、高品質配套少,看到改造方案中不僅硬體提升,後期還會增加快遞代收、日間照料中心、老字號店舖等,感覺自家的小區增值了不少。”

  嵌入服務

  讓“生活圈”全齡友好

  沁園新村改造方案出爐前,對全體居民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其中對公共配套服務的建議中,增加社區食堂、養老服務點、老年活動中心、社區健身房、文體活動中心、圖書館和家政服務中心分別佔比超20%。“在城市更新中增加群眾急需的嵌入式服務設施,促進社區服務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也是老舊小區連片改造的“關鍵項”。

  “在硬體完善時充分考慮‘一老一小’的需求,從無障礙設施、樓梯空間、游園、休閒設施改造,到加裝電梯、閒置用房翻新等,為小區後續改造增加更多全齡友好的‘嵌入式’公共服務煥新空間。”市住建局負責人介紹,今年全市老舊小區改造中,充分考慮為社區嵌入養老、托育、醫療等服務,盤活閒置用房,增加公共服務空間。

  依託片區現有資源,沁園新村的“全齡友好”改造正有序開展。二社區內原有的凈慧日間照料中心、閒置幼兒園、空置率較高的車庫和公寓已完成梳理。梁溪城發集團相關負責人説,這些空間有些被私人改建,立面破損,存在安全隱患,有些長期閒置,內部空間雜亂,非常可惜。借助“舊改”統一規劃,後續將逐步對這些空間進行煥新重塑,通過探索引進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多樣化建設運營模式,為社區助餐、康養服務、養老托育等公共服務提供配套空間。

  目前,一些全齡友好的公共服務措施已在沁園新村落地。比如,在主題游園中為“一老一小”分區設置適兒化和適老化設施,為老年人打造多處休閒連廊和安裝扶手的健身設施,在閒置空間“量身定制”球場、增設乒乓球&等。

  沁園新村連片改造預計年內竣工交付。住建人士&&,在老新村中煥新設施、增加服務比在“白紙上作畫”難度更大,從方案設計到施工建設,再到後期長效管理,沁園新村能否改到居民“心坎上”?還有待後期以居民的“滿意度”作為標尺來“打分”。(孫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