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Song街市、後街小巷,牌坊、墻繪、雕塑……各式各樣的主題小景讓古鎮面貌為之一新;現代農業項目、“生祠堂”農産品品牌、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省級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範村……靖江市生祠鎮在促進協商議事成果轉化中,鋪展農文康旅融合發展新畫卷。
“金點子”結出“金果子”
生祠是靖江的“原鄉”,文保單位和歷史建築較多。 在“履職為民助發展”協商議事月活動現場,政協委員們指出,生祠沒有規模化的歷史文化街區,並且缺少配套商業。現場討論激烈,委員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如何通過歷史文化資源賦能農文康旅融合發展,促進強村富民,成為委員們的熱心關切。
“對接自然資源規劃部門,盤活閒置土地資源,建設商業綜合體,改建歷史文化街區。”“完善各類商業服務設施,與現有思岳路、岳廟故居整體打造,形成歷史文化核心展示區。”委員們“金點子”頻出,生祠鎮黨委將協商建議融入農文康旅融合發展規劃,計劃通過盤活現有地塊,開設非遺錫劇、講經等展示館,小型名人博物館,印刷、紡織、曲藝等傳承體驗館,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和商業開發,增強農文康旅融合發展核心競爭力。
“堵心路”變成“舒心路”
今年來,生祠鎮通過打造農文康旅融合節點攻堅支部,探索“四鏈一體”模式,構建多元參與農文康旅融合發展新格局,升級打造馬兒港入口景觀、園區能量水車站等節點。然而,目前生祠鎮農文康旅融合發展仍然面臨着競爭力不強,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不足的困境。
“生祠鎮香沙芋特色品種培育和推廣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農文康旅融合發展就是需要匯聚多方力量,立足實際,融出本土特色。”“可以通過用好政協委員資源,廣泛&&,為項目發展輸入人才動力;積極上爭,不斷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為農文康旅項目實施注入資金活水。”協商議事讓“堵心路”變成“舒心路”,生祠鎮黨委通過發揮政協農業農村界別&&點資源作用,合作共建省農科院靖江香沙芋産業研究院、揚州大學現代農業産學研合作基地,並建成“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稻田瞭望塔”“米稻蛙”“‘芋’你相遇”等10個特色景觀節點。
“微協商”匯聚“大智慧”
生祠文旅宣傳視頻——《生祠四季》,以自然風景織就生祠時光,在時節的更迭中,徐徐鋪開生祠魅力。事實上,不論是在中央電視台農業農村頻道《鄉村大舞&》欄目,全方位展示生祠現代農業、特色旅游、和美鄉村建設,還是舉辦“忠義廟會”“樂行生祠”等四季文旅活動,以農促旅、以文興旅、康旅相融,已成為“和美古鎮·忠義生祠”農文康旅融合發展品牌建設的核心內涵。
“‘忠義’代表着精神特質,岳飛、劉國鈞、柳溥慶在生祠留下光輝足跡,‘忠’和‘義’的精神血脈傳承至今、相互交融,農文康旅融合發展需要因地制宜,擦亮‘和美古鎮·忠義生祠’品牌,讓村民受益,讓游客嚮往,讓更多人鐘意生祠。”市政協中共界特邀界政協委員、生祠鎮黨委書記朱榮琪對農文康旅融合發展滿懷信心。
“微協商”匯聚“大智慧”。該鎮結合人文、農業、産業等特色,設計農文康旅融合發展品牌標識和景點線路手繪導覽圖,打造省級精品旅游線路;並通過突出農文康旅項目招引,帶動周圍村民就業,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繆小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