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千億車企”與“萬億之城”雙向奔赴
“新”里程上,共繪産業同心圓
伯特利産線——制動器總成裝配線。 徐洋攝
牢牢佔據全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重要“生態位”,全國每1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常州造”。
10月14日,隨着一輛銀色L9在理想汽車常州智能製造基地下線,一項新的里程碑在常州解鎖——理想汽車成為中國首個達成百萬輛紀錄的新勢力車企,歷時58個月。
“千億車企”與“萬億之城”的攜手,跑出了令人驚嘆的發展加速度。
“智”造一輛車
常州與理想汽車共譜的“伯樂與千里馬”故事,是業內的一段佳話。2016年,理想汽車首個智能製造基地落戶常州武進,這場雙向奔赴在8年用心經營中繪出了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鮮活圖景——
在佔地面積相當於10個足球場的常州基地,目前造一輛新能源汽車的速度已經用40秒來計算。高效背後,是數字化為基礎的“智”造。以焊裝車間為例,21條全自動化生産線上,有超過600&不同種類、不同功能的“金剛小夥伴”同時作業。車間工藝質量經理吳錦文介紹,整車7000多個焊點中,點焊、螺柱焊、鉚接工藝自動化率均達到100%,精度達到0.1毫米,且過程可實時監控,數據全部被傳至雲端。
互聯網基因使理想汽車對數字化尤為敏感、重視。依託自研的“Li—MOS”智能製造系統和生産、物流等大小20多個子系統,企業將供應鏈上的數據應用做到了最大化。
蕪湖伯特利汽車安全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永彬對此感受頗深,在公司與理想聯合建立的線控制動生産線上,關鍵工序的數據已實現互聯。這麼做的好處體現在生産端,生産數據出現任何異常波動都可提前預警,第一時間識別、解決;也體現在售後服務端,用戶一旦形成維修或更換工單,工廠幾分鐘內就會收到信息進行響應。
在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驅動下,理想汽車實現上市即上量、上量即高質量。理想L9、理想L7累計交付均突破了20萬輛,理想L8累計交付突破了15萬輛,今年4月發布的理想L6僅用5個月累計交付就突破了10萬輛。作為L系列的生産基地,常州基地上半年産量居全省第一,佔35.4%。
深融一座城
“可以説從第1輛到第100萬輛,都是帶着常州的溫度,從這裡出發開往全國,常州武進是理想汽車的‘福地’。”理想汽車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李想説。
一企帶一鏈。理想汽車積極推進供應製造近地化布局,L系列近地化水平接近60%,其中在常投廠的供應商就超過30家,提供就業崗位超1萬個。
蘇州匯川聯合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企業在常州完成兩期項目建設,重點布局電機、電控、電源、總成等關鍵零部件的生産,目前産能正快速爬坡,預計今年産值實現翻番。
“我們最初只是為理想ONE提供雙電控系統和後電橋電控,這也是匯川聯合動力進軍乘用車領域的開端。”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首席運營官楊睿誠介紹,那是理想汽車錨定增程技術路線的2016年,雙電機控制器領域還沒有成熟的解決方案,匯川“第一個吃螃蟹”。5次迭代,不間斷改進尺寸與成本,雙電控産品逐漸成為出貨量最大的産品,匯川在第三方供應商出貨排名中穩坐電控第一、電驅總成第二、電機第二。理想汽車的增程路線也大獲成功。
常州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也與龍頭車企同頻共舞。寧德時代、蜂巢能源、星宇車燈等一批鏈上企業,中汽研智能及新能源汽車檢驗中心等服務&&,與理想汽車深度攜手。
今年,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於支持常州新能源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常州也制定了全國首部新能源産業促進條例,此次又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全場景生態支持計劃,從産業科技、供應鏈金融、高端人才、消費應用場景、生態文化等方面全方位賦能,推動新能源汽車産業協同創新和集群化發展。作為整車龍頭,理想汽車深度融入,明確圍繞整車基地、智能工業等多領域持續加大投入,統籌推進工廠技改升級、零部件集群培育和智能工業發展。
賦能一條鏈
汽車産業鏈條長、分工複雜。為打破車企和零部件企業的傳統分工模式,理想汽車在關鍵零部件的研發生産中與合作夥伴高度協同,以全新的技術共創模式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4小時産業圈”提供了韌性支撐。
上海保隆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張祖秋記得,定點合作項目時,國內還沒有供應商有大批量製造空氣懸架的經驗。理想汽車提出要在L系列上應用空懸,對舒適性、耐用性等提出一系列嚴苛要求。保隆科技與理想供應鏈團隊從零開始,反復調試方案,僅橡膠配方就開發了50種,最終在理想L8車型上成功應用熱氣焊接、塑料上氣室等新技術。截至目前,保隆科技在空懸系統上已獲得79項專利授權,其中發明專利6項。
欣旺達動力在南京基地為理想建設電池PACK産線,為技術創新、研發生産、市場拓展鋪就“起飛”跑道。“我們的産品設計方案也是和理想團隊共創的,雙方共同探討使用什麼材料、結構、連接方式等,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公司董事長王威説。
伯特利與理想汽車的合作,始於全球汽車産業面臨嚴重“缺芯”危機的2021年,首席質量官張政對技術共創帶來的質量提升印象至深:300多天日清日結的日例會中,在理想的幫扶下,團隊一共解決1500多條提升措施,順利完成理想L7和L8兩款車型的WCBS制動系統替代和量産。“延續共創機制,我們在9月成立了虛擬事業部,兩個公司的人進入一個團隊,一起走下段路程。”
……
並肩發展中,鏈上企業有的實現了從二線到一線的華麗蛻變,有的成為了全球頭部,大家一起提升着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在全球的影響力,為産業鏈不斷帶來新價值,這也讓理想汽車有更多底氣加快邁向下個“100萬輛”。(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