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一年好時節。走進江南小鎮洛陽鎮,既有風吹稻浪、小橋流水的景致之美,又有書聲瑯瑯、文明和諧的鄉風之美,更有活力迸發、推陳出新的發展之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民生實事、社會基層治理等方面協同發力,以全面深化改革賦能鄉村振興,充分激活鄉村資源,讓“千萬工程”經驗在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得到生動實踐。
壯大集體經濟,奏響鄉村振興“奮進曲”
産業振興是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動力源泉,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洛陽鎮充分挖掘各村優勢資源,打造資本運營型、資産盤活型、土地合作股份型等多元化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提升集體經濟的“造血能力”,促進村集體經濟持續增長。在洛陽鎮湯墅村,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就堅持産業引領,把握改革機遇,把土地資源變資金,注資參股以洛凱股份為代表的4家駐村企業和一家農業企業。村民每年享受股份企業盈利分紅200萬多元,截至目前村民享受企業盈利分紅已超過3000萬元,真正實現了“一地兩股雙贏”。
除了發揮各村特色優勢,洛陽鎮積極探索“村村抱團”發展模式,讓産業類型相似、資源稟賦互補的村聯合開展資源互補,以強村輻射帶動周邊薄弱村共同發展。在“強村公司”的助力下,洛陽鎮通過引導各村進行土地整理、化零為整,集中流轉成方連片的大塊田,用於優質水稻種植,一舉實現規模化、規範化、高效化生産,推動邊角地變身“小糧倉”,共鋪鄉村振興新“稻”路。
提升幸福指數,譜好鄉村振興“進行曲”
鄉村振興的主陣地在農村,主角是人民。洛陽鎮在鄉村振興的發展路上,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讓更多的民生實事惠民、安民,譜寫好鄉村振興中“一枝一葉總關情”的“進行曲”。從洛陽高中校舍改擴建工程加速推進到骨幹醫師下沉村衞生站;從農房更新三種模式協同推進到“快閃辦”便民服務零距離;從生態河道綠意盎然到人居環境蝶變升級……洛陽鎮全鏈條發力抓好抓實“民呼我應”工作,用“惠民溫度”換老百姓“幸福指數”,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看得見、摸得着。
文化是盤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洛陽鎮不僅關注群眾的物質需求,也不忘百姓的精神需要。隨着江南抗日義勇軍總指揮部舊址修繕工作步入尾聲,這一寶貴紅色教育資源在新時代下重新煥發新的光芒。不僅如此,洛陽鎮充分用好王諍故居、胡發堅烈士紀念碑等“紅色資源”,打造“桂花樹下小課堂”宣講工程,以“理論+文藝”的形式,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身邊好人、道德模範的故事和黨的創新理論真正講到群眾心坎裏。
創新基層治理,唱好鄉村振興“協奏曲”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一直以來,洛陽鎮圍繞基層治理難點問題,聚焦群眾呼聲,對接群眾需求,以“小切口”撬動基層治理“大變化”,唱好鄉村振興“協奏曲”。作為社會運轉的微小細胞和基層單元,洛陽鎮各村將“單打獨鬥”轉變為“握指成拳”,馬鞍村老沈工作室、岑村村民生茶社等基層矛調中心解鎖基層治理“新密碼”,巧妙化解各類“劍拔弩張”的矛盾,營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社會治理氛圍。
實現鄉村治理,依靠群眾的力量才是關鍵。洛陽鎮創新推出“文明分”引領“文明風”文明積分制度,對群眾環境衞生、遵紀守法、村風民風、志願服務等文明行為進行積分評定,變被動為主動,通過“表現換積分,積分兌獎勵”的方式,激勵群眾自覺規範行為、參與文明建設、實現共建共享,全面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和鄉風文明指數。(王玉冰 史蓮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