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嘗試用新的視角建設老年友好環境

  幸福養老,從“家”開始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江蘇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2043萬人,佔戶籍人口總數的26.09%,高出全國4.92個百分點。

  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是有效應對老齡化挑戰的重要舉措。當下,適老化改造成為規劃設計師的“大單子”,從家庭到社區、從街區到城市,他們嘗試用新的視角,看見老人、感受老人,甚至“成為”老人,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會環境,讓老人生活更便利、精神更富足。截至目前,我省有163個城鄉社區成功創建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數量居全國第一。

  家有巧思,居家養老暖意更濃

  蒸毛栗子、走油肉、熏魚……常熟市碧溪街道一個小村莊的“灶間之家”,每天一到飯點,菜香四溢。“灶間之家”是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博士畢業生陸少波為父母設計的居家養老房。

  陸少波外出讀書工作的這些年間,父母兩人在家,逐漸棄用農村大灶,改用煤氣罐,飲食習慣和住宅空間格局都發生變化,大灶沒了,常熟當地傳統菜肴也做不起來了。

  父母漸漸老去,居家環境對他們的日常行動越來越不友好,更難滿足他們對傳統生活習俗的念想,陸少波決定為父母打造養老房。

  常熟傳統鄉村飲食,是他創意的着力點,落筆就在灶間。灶間的入口改為大玻璃窗,父母做飯時,抬眼就能看到院中40年樹齡的榆樹、20年樹齡的桂花樹。請當地老師傅在灶&墻上新作了墨畫,圖案是寓意吉祥的牡丹等。去除儲藏間屋頂,令灶間旁的空間變成小內院,父母有了享用穿堂風的空間。

  整個改造花費約4萬元,改造完成後,18平方米的灶間,由原本家的附屬變成院子中心,成為父母最頻繁的活動區域。

  傳統美食回來啦!父母又開始用大鍋做常熟一帶特有的蒸菜。他們還重拾祭灶神習俗,更頻繁地使用水井,花更多時間打理院子、養護花草,小院裏太陽花、長壽花、海棠花常開常新。陸少波説,適老化宜居改造不需要刻意增加很多助老設備,也可以通過設計喚起老人的生活記憶,滿足其精神需求。

  95後設計師董春茂也認為,養老住宅不僅是一個住所,更是一個能夠帶來心靈安慰、促進身心健康的空間。

  今年,通過調整住宅空間,設計燈光、軟裝等細節,董春茂為客戶母親量身設計居家養老房。這是一間約60平方米的躍層建築,位於南京市秦淮區。

  走進這間房,燈光和用色都有巧思。考慮到老人視力下降,設計選擇4000K的色溫,讓眼睛更舒服。乍一看,室內沒有扶手,實際上扶手設計得更隱蔽。從入門處開始,便有連貫的矮櫃,既可儲物,也能當扶手用。“隱蔽的設計,讓老人不會産生‘我老了,不中用了’的消極心理。”董春茂説。

  居家養老一直是中國人的主流養老方式。省民政廳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傾向於居家養老的老人達83.3%。年輕設計師的加入,讓家有了更多巧思,讓居家養老暖意更濃。

  社區適老,老建築變身“幸福屋”

  “我年輕時是吳縣刺繡廠職工,現在老了,在家門口的社區養老中心養老,趕上了好時代!”在蘇州市姑蘇區滄浪街道的頤家樂園西大街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二樓練歌房內,97歲的陳玉英面色紅潤,在七八位老夥伴的簇擁下,唱起《蘇州好風光》。

  這是一幢米黃色的兩層民國建築風格小洋樓,門口懸挂着“蘇州市歷史建築朱熙宅”銘牌。經過相關部門兩次翻修,老宅為“老”所用。中心輻射周邊6000余位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門、日間照料、膳食營養、健康管理、喘息養老等服務。

  蘇州適老化設計産業學院秘書長沈玉彬是該中心的設計者。初見這棟民國建築時,他站到二樓西邊的房間裏,看見陽光同時從八扇窗戶投進來,臉上幾乎不自覺就升騰起笑容:“這裡太適合做社區養老服務了。”

  他們在大門右手邊建造一個面積5平方米的小花園,粉紅月季花、翠綠鏡面草、滿天星紫色小花爭相綻放……花園主要考慮為老人提供感官愉悅,兼具芳香療愈功能。植物配置高低錯落,方便老人們觸摸親近。服務中心鼓勵老人參與園藝勞動,不少植物由老人負責養護。在五彩繽紛、香氣宜人的花園裏,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都被調動起來,有益老人身心健康。

  服務中心一樓有社區老年醫院、社區老年餐廳、書法室等功能室,往二樓走便是練歌房。一路走下來,適老化扶手貫通,且配有感應燈帶。人未到,燈先亮。腿腳不便的老人還能坐上爬樓機直達二樓。

  在蘇州老城,有很多類似朱熙宅的歷史空間,正在陸續被改造成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沈玉彬參與適老化設計改造的老宅、老廠房等就有20多處。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江蘇第一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常州市鐘樓區清潭污水處理廠已建成40多年,因其設備老化破舊停用,正在尋求“重生”方案。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團隊設計的方案——創造一種儲蓄、提取“服務時光”“記憶時光”的社區養老新方式,獲得第十屆“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學生組金獎。

  團隊成員陳旭陽介紹,老人可以在此創造、服務,以此獲得“時光幣”,日後“時光幣”可換取他人服務。設計還通過“實體空間+數字技術”方式,將廢舊污水處理區域改造成廠區記憶圓廳等。老人在展廳內能親見污水廠歷史文化,也能戴上VR設備“回到”舊時光。

  方案目前尚未落地。陳旭陽觀察認為,隨着城市更新的深入推進,不少城市的老廠房,因體量大、空間足、承載重,大多在借助設計力量,成為養老社區的載體。

  博愛無礙,設計裝得下老人需求

  “廣場舞大媽搶佔少年籃球場”,你怎麼看?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技術與藝術(ATA)工作室主持建築師李竹説,換個視角,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城市空間設計需要更多地將老人需求包容進來。

  李竹曾帶團隊做過《大爺大媽不用搶籃球場啦》這一設計方案,榮獲第七屆“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銀獎,旨在用設計的力量幫助老年人建立足夠的社交空間。團隊利用城郊接合部“服貿城”等“大盒子”形商業建築,通過“退&”和架空等手法,從空間中生成更多開放&&,形成跨街區的空中街道,植入菜場、市集、茶樓、劇場等市井功能,還穿插跑道、廣場舞&、球場等健身場地。

  快速城市化總是伴隨着一代代人集體記憶載體的消失,所以,“老去”似乎意味着邊緣、失落和孤單。“老齡化社會中,‘夕陽美’也是設計師大有可為的空間,設計師有責任設計好的空間,讓年輕人有地方打籃球,老年人有地方跳廣場舞。運動雖不同,社交屬性其實是一樣的。”李竹説。

  不久前,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無障礙技術研究中心劉志軍團隊,對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的科巷菜場無障礙全齡友好提升進行改造研究。從科巷菜場西北邊的新世紀廣場,到東南角的鄭和公園,途經7個老小區,老人出行需求大。將自己代入坐著輪椅外出的老人,團隊設計師吳丹丹發現,老街區普遍存在未設置無障礙標識、部分輪椅坡道設置不規範、無障礙通道上有高差等問題。

  調研後,該團隊的設計方案中,老人需求被看見:菜場內設有社區食堂、銀發餐廳;攤位外圍增設外伸板,坐輪椅老人有了容膝容腳空間;菜場周邊,非機動車道接合處的欄杆上,設有一本書寬的長桌面,老人腿腳不便,走累了可以扶着歇一歇。

  重陽節前夕,蘇州市姑蘇區虎丘街道新莊社區的老人有了“多巴胺配色”的煥新公共活動空間。活動空地上,椅子是果綠色、海藍色的,涼亭是橙橘色的。吹着和煦的秋風,老人們自發成群,坐在一起嘮嗑。

  60多歲的“老蘇州”羅遷身穿果綠色衣服,與記者拉起家常:“‘老小、老小’,老人就和孩子一樣,也喜歡明亮的顏色,再説老了眼神不好了,字看不清,看到彩色,就知道這邊是老朋友們相聚的地方。”

  80後的新莊社區黨委書記王心亞已在社區工作約10年。她發現,因外出不方便,有的老人慢慢變得不愛動彈,身體越來越不好,她想在公共空間適老化設計上做些不一樣的嘗試。她的想法與設計師一拍即合。沈玉彬正在帶着學生做“適老化設計中色彩療愈”課題,研究將色彩融入適老化設計中。“老人視覺系統逐漸退化,‘以色辨物’能幫助老人憑藉色彩辨別空間,激起他們走出家門,到戶外活動、社交的慾望。”沈玉彬説。

  看著一些認知、視力等能力下降的老人不敢出門,王心亞很是心疼。她對記者説,如果將老人常走的路刷成亮橙色,他們是不是就很容易找到“歸家路”了?(劉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