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在連雲港市贛榆區石橋鎮的果園裏,當地晚熟蘋果開始忙着採摘。果農們採用傳統種植方法,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以保持蘋果的原始風味。
每年的霜降前後是晚熟富士蘋果的盛果期,這些蘋果雖然外表粗糙,但口感甜美,被稱為“老蘋果”“土蘋果”。儘管果實外觀樸素,但其自然色澤和香甜口感的口碑,贏得了市場的青睞。

石橋鎮位於北緯35°海岸線,種植園常年沐浴海風,主要種植紅富士、嘎啦、喬納金等品種。種植面積1700畝,今年畝産6000斤,總産量超過1000萬斤,産值約3500萬元。每畝成本約2600元,畝産值約20000元,同比去年畝産5500斤增産約500斤,使果農收入增加10%-15%。如今,這片果園不僅帶來了豐收,更為當地提供1000餘人就業,小蘋果儼然成為大産業,與村民共赴“致富路”。
“我家種植了20畝,今年的果實個頭大,畝産在5000斤左右,目前市場價格穩定,預計收成要好於往年。”石橋鎮龍頭村果農王行標一邊忙着採摘蘋果,一邊向前來採摘的市民介紹説,別看果子看起來土,但個頭大、口感好、甜度高、水分足,他自信地讓大夥先嘗一嘗,驗證果實品質。

“我是專門從市區過來的,每年我都會和小夥伴們一起過來摘這個果園裏的蘋果,這邊的蘋果雖然長相不是很好看,但很好吃,每次我都會多摘些,回去帶給親戚朋友品嘗。”市民邵女士&&,“果園這種原生態的種植方式,讓我們品嘗到自然、健康的果實。”
在石橋鎮,像王行標這樣的果農還有很多。他們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培育出品質上乘的蘋果。除了本地市民,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也慕名而來,品嘗這顆“土”蘋果的味道。
隨着石橋蘋果的名聲越來越響亮,當地政府也在積極推廣這一特色農産品,並通過電商、物流將其蘋果品牌銷往全國各地,為當地果農帶來更多收入。
近年來,贛榆區通過發展特色農業,不僅提升了農産品的附加值,更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力。(李大君 張南寧 邵丹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