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兜實民生底線,興化完成80戶低收入農民危房改造——
百姓安居無小事,一磚一瓦總關情
金秋九月是收穫的季節,在農業大市興化,80戶低收入農民也迎來今年的重要收穫——經過兩個多月的施工,他們原先居住的危房陸續完成改造,其中38戶拆除重建,42戶維修加固。至此,農房總量達36.44萬戶的興化農村又一次實現低收入群體危房的“動態清零”。
農房逐年老化,修房建房要花一大筆錢,而農村低收入群體手頭有限。如何破解這個難題,保障他們既能安全居住又不至於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呢?
補助資金,像低收入群體結實的拐杖
這80戶危房改造,涉及20個鄉鎮和街道,其中數量最多的是昌榮鎮,有12戶。在昌榮鎮富民村一處新建的平房前,記者見到了72歲的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劉日華。他説:“我無兒無女,以前一直在外面打散工,年紀大了回村養老,自己沒有房子,就借住在弟弟家的活動板房裏。”
活動板房是用彩鋼板搭起來的臨時建築,不僅低矮,遇到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也不夠安全。村裏主動幫劉日華申請補助資金,並協調鄰居清出一塊空地,接通水電,蓋起面積32.5平方米的兩間平房。“現在就等衞生潔具裝好就能搬進新房了。”劉日華告訴記者,建房總共花費3萬多元,除去政策補助,自己實際只花四五千元,經濟上能夠承擔。
興化市住建局局長陳建中介紹,這80戶農村危房改造,有59戶是分散供養特困人員,20戶是低保戶,1戶是低保邊緣家庭。按照拆除重建每戶補助2.6萬元、加固改造每戶補助1.2萬元的標準,補助資金總計約150萬元。9月中旬,市住建局會同興化農村危房改造領導小組其他成員單位,對80戶房屋逐一開展市級復查,通過復查的農戶9月底即將收到第一批補助資金。
泰州農村低收入群體共有4.4萬餘戶,其中約一半在興化境內。既要支持低收入群體危房應改造盡改造,又要量力而行做好資金保障,興化住建局村鎮建設科科長金榮安形容這是“靶向治療”,而補助資金則起到“拐杖”的支撐作用。他介紹,今年省裏給了60戶的計劃,興化實際排查出80戶危房需要改造,對省補資金不足的部分,興化本級財政配套兜底,確保農村困難群眾的住房安全。
市住建局負責牽頭開展全市農村危房改造,市財政局負責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的分解下達、使用管理和監督,市民政局負責審核認定農村危房改造申請戶的低收入群體身份,鄉鎮和街道是農村危房改造的工作主體……在興化為加強農村危房改造“全流程”監管發布的通知上,記者看到,各部門和村鎮有明確具體的工作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農戶雖然是危房改造的第一責任人,但各部門聯手織就的這張網絡,真正保障危房改造及時到位。
被專業機構鑒定為C級的危房需要加固維修,鑒定為D級的就要拆除重建。2012年至2023年,興化實施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7481戶,下撥補助資金9600萬元,有力保障了這一群體的住房安全,讓他們的住所也能“風雨不動安如山”。
今年三伏天,正值興化對往年的危房改造進行“回頭看”,各鄉鎮和街道工作人員避開午間高溫,利用早晚兩個時間段進村入戶,很多人早上5點多就從家裏出發,6點之前就到村裏開始察看房屋改造入住情況。到8月底,這場全市範圍的“回頭看”順利完成。
“8000元真不少,那叫雪中送炭”
在2023年每戶補助標準提升4000元之前,興化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的補助是翻建新建2.2萬元、維修加固8000元。
昌榮鎮唐子村低保戶楊榮建於2022年完成自家危房改造,談起當年的8000元補助,61歲的他感慨:“8000元真不少,那叫雪中送炭,是黨和政府對我這個殘疾人的關心。如果沒有這筆錢,我不可能前年就能動手修房,肯定是拖到現在還住在破房子裏面。”
楊榮建3歲時患小兒麻痹症,左腿落下殘疾,主要靠擺小攤修鐘錶為生。1997年,他花6000元買下這個帶有3間老屋的小院。2009年,來自貴州的女友來村裏見他,他花1000多元請人把房子裏外粉刷了一遍,兩人結婚成了家。不幸的是,2012年妻子因癌症切除了子宮,這讓楊榮建放棄了要孩子的想法,他説:“只要兩個大人在,就可以把日子過下去。”除了修鐘錶的收入,楊榮建還有低保和殘疾人補貼,妻子也在廠裏打工,兩人慢慢有了一些積蓄。因此,當老屋被鑒定為危房、村幹部告訴他修房有政策補助之後,楊榮建立刻就採取了行動。
“總共花了5萬元,加固了3間老屋,重新裝修後屋頂和墻面都貼了扣板,還在院子里加蓋了兩小間。現在住得蠻好,安居樂業。”楊榮建微笑着對記者説。記者站在窗明几淨的堂屋裏,從墻上懸挂的山水畫到屋角擺放的綠植,能感受到這個家庭的溫馨和美。
“我們鎮把農村危房改造看作是一項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昌榮鎮副鎮長王亞偉介紹,“農戶的危房改造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低收入群體,二是經鑒定房屋已經到了必須改造的時候,這兩點都符合才可進入相關申報、評議、公示、審批流程。房子維修加固比較快,一個星期就能完工,拆除重建需要20天左右。建築工匠都是經住建局培訓考試合格的,我們鎮的建設和生態環境辦公室對施工全程監管,以確保質量。”
地基不下沉,墻面不開裂,屋頂無塌陷……經過改造後的房屋,能夠保持較長時間的安全期限,其中重建新建的不少於30年,加固改造的不少於15年。當然,危房清零是個動態過程,需要常態化巡查和監測。具體負責此項工作的是各鄉鎮的建設和生態環境辦公室,“特別是梅雨季和汛期,我們往村裏跑得最多。往往是第一天下了大雨,第二天就要下去巡查,將動態新增的危房及時上報納入改造計劃。”興化海南鎮建設和生態環境辦公室許曉軍説。
親情投入,助力老人晚年安居
在興化市海南鎮胡老村,67歲的倪世海住進新居已經一整年了,他常挂在嘴邊的話是:“共産黨的政策相當好,幫我這個孤寡老人建了房子,讓我自己也有個家了。”
倪世海的房子一共花了7萬多元,除了2.6萬元政策補助,其他都來自侄子侄女們的資助。“我是去年農曆八月初三搬進新家的,政府給的錢是10月和12月分兩次打到我卡上的,其他就是我二哥家的兒子給了3萬多塊錢,我四弟家的女兒給了1萬多塊錢。”説起建房花費,不識字的倪世海卻記得清清楚楚。
在侄子侄女傾情投入的背後,是倪世海早年對他們的扶持和養育。倪世海在家排行老三,二哥早年離婚,50多歲去世後,留下22歲尚未成家的兒子。四弟因意外離世,四弟媳改嫁,留下了年僅6歲的女兒。在這兩個孩子讀書和成家的過程中,倪世海責無旁貸地幫忙,彼此之間的感情也非同一般。跟記者聊天時,倪世海總是提到“我家小夥、我家姑娘”,説完又笑着解釋,“就是指我侄子和侄女”。
在胡老村東南方向不到4公里處是興高自然村,村裏75歲的老人高慶躍8月底剛搬進拆除重建的新居。他指着屋頂上的射燈、灶&邊的防油墻紙、白粉墻上的貼畫和壁扇,開心地告訴記者:“都是兩個侄子幫助弄的。我大侄子是木工,小侄子養螃蟹,這屋裏好多活計都是他倆動手做的,省了不少工錢呢。兩個侄媳婦對我也不錯,經常做好飯菜給我送來。”
高慶躍在外打工多年,年邁回鄉後借住在侄子家,後來兩個侄子一起出錢幫他在村裏買了個小房子。但房子比較老舊,今年拆除重建,除了政策補助之外,其他費用都由兩個侄子承擔。“父親總共就弟兄兩個,我們把叔叔當父親一樣給他養老。”侄子們説。
倪世海和高慶躍都屬於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過去也被稱為五保戶。村幹部高春採説,興高村一共有七八個五保戶,基本都是跟侄子生活。對無兒無女的老人,侄子輩出錢出力照顧也是當地的一種傳統。
點評>>>
安居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在我省持續改善農村住房條件的進程中,作為兜底保障的一項民生救助,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危房改造也顯得尤為重要。
年紀大、身體差、收入少、無兒女,是這些農村危房改造戶的基本特徵。當他們“人與房俱老”時,往往格外需要溫暖扶持,以保障居住安全。政策支持的補助資金,如同一根結實的拐杖遞到他們手中,讓危房改造這件看似“天大的事”順利啟動。加上個人積蓄和親屬的愛心投入,以及村鎮和住建等相關部門的持續助力推進,鄉村裏的危房終於能夠應改盡改、消險解危,宜居鄉村的畫卷上也增添了和諧的一筆。
“我想要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老歌所唱的,恰巧與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的經濟適用要求相吻合。在我省農村住房條件改善專項行動中,堅持優先整治農村C、D級危房,優先保障農村低收入群體住房安全,優先改善1980年及以前建的老舊農房,這“三優先”的共同指向就是居住安全。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當危房變成可以安居的放心房,農村低收入群體用舒心的笑容告訴大家,他們的日子更好了。(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