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座座鄉野美術館、一片片藝術鄉村悄然興起——
藝術“豐景”,這樣賦能鄉村振興
金秋九月,正是豐收的季節。漫步南京市六合區冶山街道雙墩村,一幅面積近百平方米的農民畫墻繪頗為亮眼。畫面中,一位頭戴草帽的農民把畫架支在田間,左手拿調色板,右手執畫筆,繪出藍天白雲下風吹稻浪的一片“豐景”。這幅墻繪正是六合農民畫創作的真實寫照:農民“白天扛鋤頭,晚上拿筆頭”,將所見所感融入畫中,記錄鄉村發展,為鄉村的文化傳承和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青山綠水作畫軸、白墻黛瓦為畫紙,像農民畫一樣,越來越多的藝術之花在田間地頭汲取營養,在鄉野大地綻放芳華。一座座鄉野美術館、一片片藝術鄉村悄然興起,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藝術如何以其獨特魅力,激發鄉村未來無限可能?
農民執筆繪春秋
今年7月,江蘇省現代美術館舉辦“大地流彩——2024中國(南京)農民畫優秀作品雙年展”,150件以農家生活、豐收節慶等為主題的畫作皆出自農民畫家之手。
“看到好看的景就想畫下來,心裏有那股衝動”,別人眼中的尋常畫面,在63歲的參展農民畫家張國良看來,“往往蘊藏千秋”。張國良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六合農民,他30多歲時拿起畫筆,一畫就是30多年。或許正因未受過專業訓練,他的繪畫風格大膽恣意,常讓人充滿遐想。如今,張國良已成為六合農民畫省級非遺傳承人。9月12日,他的作品《樂在生活》在“萬象競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南京民間文藝作品展”評選中獲得銀獎。
六合區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農民畫創作,歷經30多年發展,農民畫已成為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全區現有創作骨幹20多人,累計繪製作品2萬餘件,並出版《中國六合農民畫精品集萃》等畫冊,在國內外參展100余次。
“農民畫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末在農村開展的壁畫運動,汲取刺繡、剪紙、廟畫、年畫等傳統民間藝術營養。”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正輝研究農民畫20年,在他看來,農民畫是農民精神世界的藝術表達,也是人們了解“三農”、熟悉國情的較好讀本。
我省邳州市也是著名的農民畫發源地之一,新中國第一幅農民畫《老牛告狀》就是由當年邳縣陳樓鎮新營村農民創作。此外,淮安博裏、鹽城射陽、南通如東、南京六合和鎮江皇塘等地先後獲得“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稱號。
除了繪畫,音樂也是深受農民青睞的藝術形式。1988年,徐州市賈汪區的一座小村莊,20名音樂愛好者組建蘇北第一支銅管樂團——馬莊村農民銅管樂團。農忙拿鋤頭、農閒拿樂器,2007年,這支農民樂團竟然在意大利久裏亞諾瓦市舉辦的第八屆國際音樂節上斬獲團體二等獎。
當一批農民漸漸成為田野上的藝術家,一批藝術家則選擇回到鄉村成為“農民”。90後畫家解善彪2016年從北京一所藝術院校美術專業畢業後,選擇返回家鄉加入垛田農民畫創作隊伍,把興化市各村的人文故事、自然風光、産業特色凝練成“文化符號”繪於墻上。
與藝術家一同來到鄉村的,還有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載體。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村委會舊址上,一座以竹材為外立面的陳履生博物館便是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回鄉所建,“我要給家鄉人民匯報我的成長過程,所以就有了在家鄉建博物館的想法。”2020年5月,一座三層小樓拔地而起,5000多件藏品分別陳列於一樓的漢文化博物館、二樓的陳履生美術館和三樓的竹器博物館,靜靜地展示着鄉愁的模樣。
藝術閃耀鄉野間
當藝術“落腳”鄉村,農民和藝術家之間連接起奇妙的緣分,一場有關傳承與創新的變革悄然發生。
去揚中市旅游,陳履生博物館是“必去打卡點”,有游客甚至“因為一個館,奔赴一座城”。新治村黨委書記馬軍介紹,自開館以來,陳履生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20余萬人次、開展各類研學活動200場次、組織專題講座40多場。“博物館建成後,新治村的人氣越來越旺,這座博物館已經成為揚中的文化地標,每逢節假日,載着游客的大巴車一天能開來十幾輛。”
一座座鄉村博物館拔地而起,“博物館熱”也逐步從城市延伸到鄉間。
去年7月,芳橋街道屺山村建起宜興市首個鄉村博物館。屺山村黨總支書記王忠健説,這座博物館僅有展品百餘件,他們利用多媒體技術,生動地將村莊歷史變遷和稻米産業發展歷程娓娓道來,“每週都會有人來參觀,特別是很多游客會帶着孩子來研學”。
在六合區,以位於冶山街道的區農民畫美術館為原點,農民畫的創作、傳播呈多點開花之勢。區農民畫美術館館長胡斌説:“六合農民畫二十四節氣館、石柱林社區的‘石林畫鄉’都展示有農民畫,在雙墩村、鈕莊村等鄉村,很多墻壁上都畫着農民畫。”
農民畫不僅裝點鄉村,還成為全區乃至南京市有關部門開展科學知識和法律知識普及用海報的重要元素。“農民畫生動形象,百姓喜聞樂見,傳播效果好。”胡斌告訴記者,六合法治農民畫是當地創新普法形式的典型案例,冶山街道也因法治農民畫“出圈”而成為我省首批“法治文化特色小鎮”。“一張定制的畫要幾百元,還能為農民畫家帶來可觀的收入。”
一場場“文藝播種”行動,就像春雨滋潤大地,悄然改變着鄉村的文化氛圍。
“我們村能有什麼文化呢?”“農耕文化、地域文化、曲藝文化……”由盱眙縣黃梅劇團演出的黃梅戲《郎對花姐對花》近日登上紫金文化藝術節舞&,唱響蘇北水鄉盱村的鄉村振興幸福歌。
當天的盱眙大劇院座無虛席,很多村民從四面八方趕來看戲。“我忙時工作,閒時開滴滴車,方便村裏人出行。”劇情演到這裡時,觀眾席上的幾位老人點點頭説,“我們村也有人開網約車。”散場後,開飯店的林女士更是抹起眼淚:“這部戲真得寫到我們心裏面了。”
近年來,我省通過紫金文化藝術節等重要&&,將一系列高質量文化演出帶到基層、鄉鎮,讓廣大民眾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時代發展的脈動。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也成了群眾家門口的“幸福站”,藝術普及講座、文藝志願輔導等文化惠民活動接連不斷。
鄉土藝術大有可為
藝術來了,鄉村美了,但如何讓藝術更充分地反哺鄉村賦能産業?“鄉村是藝術創作靈感的來源,也是藝術應用、服務社會的主要場所,但鄉村藝術文化往往處於原始的感性狀態,更需要城市的主流藝術家予以發掘、整理和提高。”劉正輝&&,這兩方面的有機整合必將為鄉村文化繁榮提供核心驅動,所推動生成的新業態也將助力鄉村經濟振興。
這正是六合區農民畫美術館努力的方向。胡斌透露,六合區嘗試引進專業繪畫人才加入農民畫創作隊伍。8月28日,六合農民畫創作培訓班在六合區文化館開班,由六合區美術家協會會員等組成的30餘人團隊參加農民畫創作培訓,“我們想通過專業畫家的加入壯大我們的力量,並進一步提升六合農民畫的質量。”
同時,一批以農民畫為主題的文創産品陸續誕生。“我們設計出筆記本、背包等文創,但是不擅長銷售,所以展示居多,獲得經濟效益還是有困難。”胡斌説,為解決這一難題,六合區農民畫美術館決定和六合文旅集團攜手,更好地挖掘農民畫的經濟效益。
如何讓游客“留下來”“帶回去”,以藝術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有益探索在各地展開。馬軍&&,陳履生博物館免費開放,為新治村帶來很大客流。如何抓住這波“流量”?新治村當前正着力規劃特色民宿和鄉村旅游集散地建設,期望打造出特色鮮明的鄉村夜經濟新業態。
“單純在紙上作畫,肯定産生不了多少經濟價值。我們將農民畫延伸到墻繪定制、文創製作、教育培訓、鄉村文旅等方面,一步步把農民畫為代表的相關藝術做成産業。”解善彪創辦的興化市垛上農民畫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擁有創業團隊20餘人。如何用藝術賦能鄉村經濟,在解善彪眼裏,這需要將鄉村風景、藝術創新、農村文旅更好地糅合。“我們在興化市、安豐鎮先後成立藝術培訓公司,開設以農民畫為主的非遺課程,一方面帶領鄉村孩子發現美、創造美;另一方面,讓城裏孩子走進鄉村,每年會組織3000人次學生下鄉寫生創作,體驗勞動生活。”解善彪説。
“文化藝術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要素之一。當前,全國各地在藝術鄉建、農産品設計、鄉村演藝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大量有益探索。”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江蘇省重點高端智庫紫金文創研究院院務委員宋德泳舉例説,通過引入更符合現代審美趨勢的設計理念,使“土特産”潮起來、煥發新活力;通過舉辦豐收節、“村晚”等活動,吸引游客前來體驗,從而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目前最普遍的形式是‘藝術鄉建’,即藝術家利用藝術手段介入鄉村建設,不僅通過美學視角重塑鄉村的物理空間,還創建鄉村書店、鄉村美術館等新型文化場所,激發村民內在動力的同時,也讓鄉村成為城市居民嚮往的地方。”
“鄉村是文化的寶庫,是傳統文化的根。”省農業農村廳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處處長徐丙奇&&,藝術與鄉村相互賦能,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建議堅持原生態挖掘、因地制宜開發和實事求是創新,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讓活態的鄉村文化更加彰顯生命力,並加快補齊補強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特別是文化建設領域的短板弱項,提升農民群眾參與度和幸福感。(苑青青 陳潔 楊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