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無錫市主會場在錫山區羊尖鎮嚴家橋村舉辦。會場外千畝糧田稻花飄香,十里花海分外妖嬈。會場內,錫山大米、謝埭蕩雞頭米、鬥山白茶、宛山村大閘蟹,羊尖嚴家橋大米、雪桃、葡萄等特色農産品新鮮上市,大批市民忙着採購“嘗鮮”。
這次豐收節活動展現了我市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科技農業遙相輝映的生動畫卷。得益於鄉村振興、農業強市戰略,在肥沃的田野上,我市科技助農、農文旅興農的新律動正在不斷涌現。
糧田、裝備提升
糧食連年豐産
“今年小麥畝産800斤,多年來最高,水稻目前長勢喜人,産量也不會低。”昨天,在綠色稻田裏查看草情的江陰種糧大戶沈洪傑高興地説。他所在的林度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附近數千畝糧田正大力改造成高標準農田,許多“巴掌田”“零星田”合併成大田,機耕道、排灌渠道等優化提升,更利於高效農機作業。合作社今年新增了3&無人植保機、10&拖拉機、10&插秧機等農機,新建了育秧中心,農民種糧也更有信心了。
糧安天下,地為糧基。近年來,我市紮實推進耕地保護“三提兩嚴”行動,對農業低效用地加強整治。去年全市新增耕地2.8萬畝,今年還將增加1萬畝。各地還嚴格按照整區域高標準農田國家試點建設要求,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並做到“應建盡建”,為糧食連年豐産打好基礎。市農業農村局人士介紹,在此推動下,全市今年夏糧總産達18.6萬噸、單産328.1公斤/畝,分別較上年增長2.9%、1.3%,其中單産為10年來最高。
技術、品種加快更迭
農産品産銷更有活力
“今年畝均收益可達2萬多元,較4年前翻一番。”昨天,在茶田裏檢查茶葉長勢的鬥山“茶四代”朱一鳴説。他引進了安吉白茶、龍井黃茶等新品種,産量提升了2至3倍。今夏,他還引進了先進的水肥一體滴灌設備和黃豆套種技術,成功抵禦了高溫“烤驗”。
在宜興新建鎮漁光互補螃蟹養殖基地,負責人蔣傑昨天一早就接到客戶要訂150隻白玉蟹的電話。“我們不僅在光伏板下面養魚,還改變了傳統螃蟹養殖模式,養了新品種白玉蟹和太湖青蝦,目前供不應求。”蔣傑説,預計基地今年畝均産值約達1萬元,較普通蟹農高約30%。
此次豐收節上,宜興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傳出新信息,徐舍鎮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等8個項目已啟動建設,長江三鮮工廠化智慧養殖、楊巷智慧農業産業園、慶漁堂“共富數字漁倉”等5個農業項目簽約落戶。市農業農村局人士説:“去年以來,我市圍繞農業強市,在糧田、蔬菜、水産畜牧等方面推出系列舉措,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迭代加快,強村富民步伐加快。”
農文旅深度融合
拓寬增收渠道
今年中秋假期開通的羊尖文旅微巴,最近成了“網紅小巴”。來自常熟的陸先生與父母在界州吃完早面後一同登上這趟文旅微巴,在嚴家橋公交站下車後,步行幾分鐘便抵達了老街市集,“沒想到鄉村旅游這樣方便。”近年來,錫山區科學實施“農業旅游+”文旅産業規劃,推動嚴家橋村結合古村落文化、特色農業加快打造休閒旅游新業態。該村近日在央視《山水間的家》第三季亮相,游客紛至沓來,較往日提高近三成。
今年豐收節宜興會場,宜興明確將推動32個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併發布了“一米楊巷”網紅打卡路線。新吳區鴻山旅游度假區(鴻山街道)今年緊鑼密鼓推進大坊橋鄉村會客廳、音樂之家園等鄉村旅游建設項目以及七房橋等美麗鄉村二期項目,使國家級歷史文化資源和現代農業、美麗鄉村加快融合。
近年來,濱湖區聚力打造“太湖108廊道·湖灣鄉落”鄉村旅游特色品牌,新建狀元浜公園等數十處特色旅游園區,使游客到鄉村走得進、坐得下,體驗更多鄉野特色。區裏還多年開展楊梅節、醉李節等農事活動,讓特色農業搭上文旅消費“快車”。今年前8個月,該區農文旅接待301萬人次,綜合收入近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