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産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是高端裝備製造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對區域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意義重大。揚州,一座浸潤在詩詞裏的城市,自2019年引進落戶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揚州協同創新研究院,“扶搖直上九萬里”,僅用5年時間便在這塊萬億級航空産業版圖上獲得一席之地,揚州也成為江蘇唯一的飛機主機所所在地。
何以為此?這與揚州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不可分割。近年來,逐夢航空,揚州由“點”及“面”,大力推進央地合作,突出科技創新引領,積極探索創新鏈與産業鏈協同發展,逐步健全航空全産業鏈條,産業生態日趨完善、發展空間穩步拓展,加速向全國航空産業“創新智谷”“人才特區”“産業高地”邁進。
央地協同共織“航空夢”
説起揚州航空産業集群,央地高效協同是繞不開的關鍵詞。2019年借助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以下簡稱“中航工業”)與揚州企業寶勝集團合作契機,引進落地中航工業在揚首個重點科創項目——瀋陽所揚州院,成為揚州航空産業集群化發展開端。
隨後不到一年內,得益於揚州不遺餘力發展航空産業的決心,以及周到愛才、主動作為的服務,揚州與中航工業的合作進一步深化,吸引中航機載共性技術中心、航空工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暨中國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等“中航係”項目落戶,為揚州航空産業“由散到聚”再添磁吸力。
五年來,央地雙向奔赴共織“航空夢”。瀋陽所揚州院承接國家部委級科研項目200余項,在整機和部件研發上不斷突破;航空工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中國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雙院”共建,成功建成科研實踐實驗室10余個,在校生規模突破千人;中航機載共性技術中心承接國家民機重大專項,在機載系統研製體系與“機載研雲”工業雲&&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並實現型號研製應用……揚州航空産業集群也從籍籍無名的“小草根”逆襲成為蓬勃發展的“專新特”,集聚涉航企業超5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1家,國省“專精特新”企業16家。
“五年來,我們與中航工業的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深度不斷延伸,系列項目的落地助力揚州航空産業實力加速躍升,也帶動本土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揚州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説。
江蘇新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揚新材料”)的轉型“蛻變”便是一個典型。企業從生産高壓玻璃鋼石油管道起步,2016年投身於航空零部件的生産製造,瀋陽所揚州院落戶後,通過雙方合作,業務範圍加速拓展,目前已構建起自主研發體系,牽頭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技計劃13項、創新成果榮獲省部級科技獎勵8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08項,並逐步向整機總裝領域拓展。
“企業將立足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結構件的研發與製造及總裝裝配,更積極地豐富産品體系,促進産業鏈條延伸、産品更新。”新揚新材料相關負責人説。
五年磨一劍。以重大項目牽引,揚州瞄準“做大總量、壯大集群”,高標準編制航空産業規劃、組建航空産業工作專班,積極推動“飛機主機+機載系統”的航空軟硬體産業發展,持續構建“科研創新+人才培育”的智力支撐體系;圍繞“科研、製造、通航、臨空”四大板塊,打造華東航空谷、揚州航空産業園(邗江)、江都航空物流園等特色園區,逐步形成以航空科技研發和航空裝備製造為主導,以通用航空、民航運輸、航空文化教育為輔的“兩主三輔”産業體系。
揚州航空産業也在“蝶變”中重煥新生。2023年全口徑産值突破300億元,揚州被列為與中國商飛合作重點聯絡城市,成功獲批江蘇唯一的16億元航空航天産業專項母基金。近日中共江蘇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明確指出,將針對揚州發展壯大航空産業,提供個性化改革支持。
邁過“起步期”,奔向“攀高期”,揚州矢志圖強,將航空産業定位為“6群13鏈”産業體系“首群首鏈”,以更大的力度、更強的決心、更優的服務,推動航空産業集群蓄能騰飛。
“面向未來,揚州進一步聚焦關鍵、持續發力,圍繞飛機設計研發、機載系統、低空經濟等重點,在航空製造、成果轉化、人才培育、技能培訓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力推動航空産業鏈上下游快速集聚、協同發展、做大做強。”揚州市委書記王進健説。
科創引領增強“航智量”
如果説央地合作是揚州航空産業集群化發展的強引擎,那麼“産業科創”便是其貫穿始終的鮮明底色。五年來,揚州堅持産業與創新融合發展,持續推動人才、&&、園區等創新要素一體化布局,激發産業創新活力,帶動提升産業綜合發展效能。
産業科創,創新是動力,人才是關鍵。做好産業科技人才大文章,揚州“引育結合”打造航空人才強磁場。着眼於“引”,揚州通過&&“人才新政15條”等系列人才措施、放大優質企業和重大項目對人才的集聚效應等,吸引航空領域高精尖人才就業創業;以提供安置住房、協調解決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貼心化、一站式服務,促進人才留下來。
着眼於“育”,揚州重點依託中國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的航空人才培養專業性,以參與聯合培養單位各類航空産業項目等實踐形式,增強人才培養與産業需求實際的匹配度;探索實施“教研訓”一體化培養模式,設置獨有航空課程、職業技能培訓課程並定期邀請業內知名專家學者專題授課等,着力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據介紹,今年以來,研究生院已組織學生參與科研實踐102次,預計到2027年在校生規模超2000人。
全力布局打造一批高能級科技創新&&,揚州不斷加大建設力度,重點支持中航機載系統共性技術中心開展國家重大專項任務研發,有效支撐我國民機核心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與航空工業601所共建航空科技揚州實驗室,聯合打造“主機引領、本地支撐、全國協同”的産業生態,由其設計的一款單座電動飛行器預計年底前完成全部研製……一批高能級研發&&正快速成長為助力揚州航空産業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的“動力源”。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揚州已建成航空産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重點實驗室等研發&&18個,有力提升航空産業集群創新策源能級。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為進一步放大科技人才、科創&&創新能力,揚州統籌空間布局,規劃建設華東航空谷,突出“科創”屬性,致力打造從科技研發到産業轉化的閉環式生態圈。目前,航空谷已集聚工信部工業APP航空分中心等一批具有“科創”特色的&&項目。
完善的産業鏈條和濃厚的科創氛圍吸引一批航空領域專業人才紛至沓來:目前揚州已集聚航空産業人才千余名,包括中航系統高層次人才500餘人,其中國家級專家3名、集團級專家6名,碩士以上學歷佔比超85%,200余項國家科研項目落地揚州;五年來,有近2萬名航空航天領域的專業人士來揚州交流和考察,包括十余位院士,創新創造活力在揚州競相涌動。
“揚州將進一步加強與大院名校緊密合作,突破關鍵技術攻關,打造顛覆性技術創新高地,加快推動航空産業集聚發展。”揚州市市長潘國強説。
競逐低空拓展“新航線”
久久為功,善作善成。從零部件到大飛機配套,從天空到低空……航空領域獨特的“揚州現象”仍在持續。謀篇未來,揚州錨定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新質生産力,加速拓展航空産業集群發展新內涵。
系統謀劃、特色推進。今年5月,《揚州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正式&&,明確提出將以因地制宜、特色發展的思路,推進低空經濟科技創新、強鏈補鏈、企業培育、基礎設施、融合發展等,統籌實施低空管理和産業體系建設,力爭到2026年形成以低空科創製造為核心、以低空檢測應用為特色的低空經濟産業體系。
着眼長遠、落於具體。實踐過程中,揚州不斷完善工作運行機制,成立低空經濟工作專班,建立全市低空空域運行管理和低空經濟産業發展綜合議事協調機構,形成市區聯動、部門協同的良好格局;加快布局低空經濟特色載體&&,揚州低空經濟協同創新中心、民用航空測試驗證行業聯盟等落地建設,首批3個揚州低空經濟産業園區揭牌運營;積極爭取低空經濟和全空間無人體系試點,成為全空間智能無人體系城市聯盟發起城市。
優化低空産業發展環境,揚州持續完善通航機場、飛行服務站等載體規劃建設。總投資約6億元的春秋航空揚州維修基地項目已於近期基本建成,預計年內投入使用。項目包括飛機維修機庫、噴漆機庫、機務綜合樓等,預計年維修飛機達200架次,産值超2億元。
不僅如此,高郵通用機場、邗江通用機場加速布局,建成後將全面保障低空飛行運營,提供各型無人機飛行測試和試驗服務;積極打造市級低空飛行管理服務&&,着力保障全市低空飛行活動有序開展,以及交通管理等部門行使管理職能。
探索建設“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揚州已在低空巡查巡檢、物資配送和農林植保等24個領域率先推廣應用,並將逐步拓展覆蓋文旅、消防、電力等領域,旨在通過“低空+”賦能行政職能效能提升、推動生産方式變革,全力培育壯大應用市場。
科研、&&、項目齊聚,産業、空間、要素兼有,揚州低空經濟産業迎來“趕超跨越”重要機遇期。“未來,揚州將充分挖掘市域資源稟賦,在‘一個科研&&、一個産業公司、一個專項基金、一個高端智庫’基礎上,探索更多‘低空經濟+’新業態,建立健全揚州特色的低空經濟産業鏈,成為城市發展新增長極。”揚州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説。(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