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在第40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青藍相繼 生命如歌——‘潤心計劃’8周年教師節主題活動”在醫院開展,別開生面地詮釋了何為“傳承”。
《瑪納斯》傳唱藝人:感謝你們,讓我再唱英雄史詩
當天中午,恢弘悠揚的歌聲回蕩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會議大廳,&上的演唱者是來自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現年53歲的多來提·卡熱,她演唱的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柯爾克孜族口頭傳承千年的英雄史詩《瑪納斯》。“這是祖先留下的故事,我們的歷史在歌聲裏。”多來提·卡熱動情地説。
多來提·卡熱自12歲起便學習、傳承這門藝術,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瑪納斯奇”。但10年前,她稍微一活動就會有氣喘、嘴唇發紫的表現,2016年8月,她自馬背上摔下,入住克州人民醫院。經B超檢查,當時的她被診斷出心臟存在主動脈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嚴重狹窄伴關閉不全,病況十分嚴重。
幸運的是,當時江蘇省首批“組團式”醫療援疆隊伍進駐新疆,針對克州心臟病高發情況,江蘇省人民醫院發起“潤心計劃”醫療援助項目,選派專業的醫療團隊前往克州進行手術和治療。“當時我和邵永豐主任以及麻醉、體外循環、心臟監護的醫療團隊都去了,這個病人我還記得很清楚。”時任江蘇省人民醫院胸心外科主任張石江介紹,“多來提·卡熱因為罹患風濕性心臟病,手術風險大,我們克服了醫療條件的限制,成功實施了克州首例多瓣膜替換術,她恢復得非常好。再次聆聽多來提的演唱,還是這般鏗鏘有力。”張石江説。
“8年前,張主任、邵主任為我更換了心臟的三個瓣膜,讓我能再唱《瑪納斯》,感謝你們也想念你們!沒有江蘇醫生,就沒有我現在的好身體,你們永遠是我的朋友、我的親人!”多來提·卡熱激動地説。隨後她與克州人民醫院副院長卡德爾江·木沙將特意帶來的柯爾克孜族傳統白氈帽獻給了張石江與邵永豐,並將親自製作的《駿馬奔騰》圖獻給醫院。

“潤心計劃”已累計幫助400余名心臟病患者接受免費治療
活動現場,江蘇省衞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鮑軍、江蘇省委組織部對口支援幹部處處長甘有年出席活動並致辭,表達了對“潤心計劃”和醫院援疆工作的肯定。活動由江蘇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張松主持。
江蘇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丁強&&,自“潤心計劃”實施以來,他始終心繫這個項目。“克州地處帕米爾高原,先天性心臟病高發,一所小學中,我們對1000個孩子做篩查,有39個孩子患先天性心臟病。”丁強介紹,江蘇援疆打造的“潤心計劃”,意義正如其名——“潤”如引水,“心”為同心。在江蘇省委組織部、江蘇省衛健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支援單位的全力配合下,省人醫通過“潤心計劃”將先進的醫療知識和技術引進克州,蘇克同心為各族人民治療疾病,累計成功為400多名心臟病患者實施手術。“更讓我高興的是,我們不僅‘騎車帶人’也‘教人騎車’,給當地患者看病的同時還培養了當地醫療衞生人才,留下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讓各族群眾持久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丁強説。
“潤心計劃”的延續,還持續溫暖着當地各族人民的心田。9月8日,江蘇省人民醫院援疆專家與克州人民醫院當地專家共同走進了阿扎克鄉為村民檢查身體、答疑解惑。現任克州人民醫院院長、江蘇省人民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季晶介紹,“我們一個月組織一次‘潤心計劃’的義診篩查,這一計劃切實‘滋潤’到了老百姓的心坎裏,不僅為當地百姓的醫療救治做了兜底保障,還帶來了新的技術和新的理念。通過江蘇‘組團式’援疆工作,醫院診療能力、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得到明顯提升,基層群眾看病遠、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踐行仁心仁術 醫路上“醫心傳承”唱響生命之歌
教師節活動現場,江蘇省人民醫院張石江、邵永豐及克州人民醫院卡德爾江·木沙從“師徒”角度講述了“醫心傳承”的故事。
“我們心臟大血管外科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在20多個省市及地區知名三甲醫院進行了手術帶教和技術推廣。”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豐介紹,“自2016年起,我們團隊在克州、伊犁州實現了包括保留主動脈瓣的主動脈根部替換術、人工心臟手術等8項技術‘零的突破’,也手把手地帶教當地包括心臟外科、心臟超聲等醫務工作者,今後希望在新技術的推動下,讓當地的醫務人員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邵永豐説。
不遠萬里趕來的克州人民醫院副院長卡德爾江·木沙&&,8年前,他還是心胸腫瘤外科的副主任。“我深深記得當時我第一次上心臟外科的手術&,拿刀的手在抖,張主任、邵主任非常耐心地教導我,他們都是我的老師,感謝江蘇把先進的醫療技術帶到克州。‘潤心計劃’的開展,提升了克州人民醫院心胸、麻醉、重症監護等相關科室的醫療技術水平,如今‘潤心計劃’的大部分配合工作已能夠由克州人民醫院獨立完成,今後我們將把江蘇醫療援疆帶來的這顆種子,不斷孕育、發揚,讓克州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卡德爾江説。
一場場手術見證了愛與希望的傳遞,見證了青藍相繼的“醫心傳承”,也見證了民族團結的力量。“作為醫務工作者,我們救治患者影響到的受眾畢竟是有限的,我們應時刻以教師的標準要求自己,把技術傳授給更多的人,為邊遠地區培養更多從事治病救人這一崇高職業的醫務工作者,從而讓健康服務民生,讓掌聲從基層響起。”丁強説。(何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