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七十九所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分享大學生心理疏導經驗

  貼心解憂,讓快樂從“心”綻開

  8月27日至28日,2024年江蘇省高校新生團體輔導專題培訓在東南大學開班,全省79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代表分享經驗與感悟。

  化負面情緒為積極動力

  新的學期即將開啟。“新生在適應新環境時會遇到挑戰,有‘開學綜合徵’表現的同學不算少。”淮陰師範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學生工作處副處長任燕説,比如在宿舍中,生活習慣、家庭文化等方面差異可能被放大,導致矛盾衝突。“我們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指導學生討論對於宿舍人際相處的期待,並制定宿舍公約,讓學生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我的目標是早睡半個小時”“我想每天圍繞操場跑兩圈”……2016年起,淮陰師範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組織開展了系列10天訓練營活動,學生每天記錄目標完成情況和真實感受,不僅激發了自我效能感,還形成了漣漪效應。一位參與者&&,“這個微行動讓我重新找到了目標。看到我每天堅持背單詞,舍友們也收起手機,和我一起開始學習。”

  “高中時我是班上的佼佼者,可大學同學好像都比我厲害。”去年,初入東南大學的驍驍內心有些挫敗感。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報名參加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茶藝團體輔導,幾次體驗讓她重拾信心。

  新的環境,需要尋找新的定位。東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朱婉靈告訴記者,陌生環境下,發現身邊的人更優秀,很多自我價值感不太穩定的學生會自我懷疑,如果這些負面情緒不能及時紓解,可能導致意志消沉。“我們可以通過團體輔導,讓學生在尊重、理解、接納、互助的氛圍中調整自我認知,找到新的目標。”

  借朋輩力量紓解內心壓力

  2021年,省教育廳發布關於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按師生比不低於1:4000的比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且每校至少配備2名,在2025年前將配備比例提至1:3000,並按實際需求配備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輔導員。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目前省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人數已提前達到配比要求,且注重發揮朋輩引領作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在與同學的交流中,我發現不少人因為缺乏自信、過於在意他人看法等陷入消極情緒,便在班上策劃了‘與自己和解’為主題的心理知識小視頻比賽。”南通大學醫學院本科生、心理委員朱夢琪説。

  “通常情況下,學生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中會更加放鬆,也更願意傾訴,因此朋輩互助針對治未病有着不可替代的效果。”南通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教師季玲介紹,除了12位專職教師之外,該中心還面向學校應用心理學專業課老師、各學院輔導員等招聘兼職心理諮詢師,且在每個學院選拔心理輔導員和心理委員,構建多維度、廣覆蓋的“校—院—社—班—寢”五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

  “我是班上的心理委員,很希望大家來找我聊天。大多數情況下,我將自己視為一項安靜的‘資源’。”在經過學校心理中心的專業系統培訓後,東南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大三學生李欣恩越發堅信,“適度的邊界感”是心理服務的重要準則,對於可能出現心理困擾的同學,會第一時間主動溝通。

  讓心理服務“潤物無聲”

  “最近我又開始情緒崩潰,覺得自己好像沒救了,我該怎麼辦?”“我總希望能夠成為受歡迎的人,但又缺乏社交技巧,很難交到朋友”……在南工心理微信公眾號,南京工業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主任朱巍巍帶領心理新媒體運營中心的成員們化身“浪矢爺爺”,為感到煩惱、困惑、痛苦的學生解憂。每週三“收信”、每週日“回信”,近8年來,這間“解憂雜貨舖”共“營業”360期,回信超過70萬字。

  “很多學生不願意線下諮詢,而線上心理諮詢室讓他們覺得隱秘安全。”朱巍巍説,心理幫助其實就是一個“撥雲見日”的過程,當人正處於情緒的泥潭,單憑個人的力量往往很難突破,“我們的傾聽與回復很可能在關鍵時刻‘拉一把’,因此每一封回信都要反復推敲,確保能安撫情緒、給出建議。”

  在朱巍巍看來,要治療“心病”,還需提供不同濃度的“心藥”。其中,一對一專職心理教師諮詢“濃度”最強,其次為朋輩心理諮詢服務和線上匿名諮詢。考慮到一些學生因為擔心信息洩露而拒絕諮詢,他們在校園中培養了一批具有諮詢能力的學生,並在大學生“一站式”社區服務中心開設朋輩諮詢室。在這裡,學生諮詢無需預約,推門即入,不登記學生信息,諮詢雙方也不互留&&方式,着力消除心理困擾。(謝詩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