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省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産品價值轉化交易在宜落地 “身價”千萬,小流域生態資源變現了
好環境變現賣出好價錢。8月28日,江蘇省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産品價值轉化交易在宜興落地。張渚鎮茗嶺村的長崗澗生態清潔小流域以核算評估五年旅游康養價值3000余萬元的標價上線售賣,由宜興挺好玩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購入,用於打造探險漂流項目,付款按照分期5年,每年經營收益的20%交給村級。這意味着山鄉村民真正實現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上了“生態飯”。
近年來,宜興不斷打造“兩山”轉化創新樣本,2023年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作為國家水土保持示範縣,今年,宜興市水利局在水利部、省水利廳等部門指導下,推進制定水土保持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相關實施意見,率先在長崗小流域開展水土保持生態産品價值核算評估等工作。
此次交易區域面積約28平方公里。青山環抱下,1.8公里的長崗澗穿村而過。站在澗溝邊,茗嶺村黨總支書記熊偉回憶,“此前區域內水土流失嚴重,2017年以來投入5000多萬元實施水系治理、生態修復等工程,讓綠水青山逐漸成為村莊金名片。”
水土保持包括水源涵養、洪峰調節、氣候調節等內容,産生的效益“看不見,摸不着”,旅游康養價值3000余萬元的定價從何得來?宜興依據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探索形成的一套包括十三項具體産品因素指標的水土保持生態價值核算體系方法及模型,運用市場價值法、旅行費用法等進行價值核算。
生態變現,實現價值多元。以往項目到村投資,村級只能獲得每年每畝幾千元的土地年租金。新交易模式下,村集體每年可實現生態産品價值轉化收益600余萬元。“這筆資金將專項用於河流生態修復和村民共富創收。”熊偉透露。
值得關注的是,按照合同約定,項目投資方還承擔了經營期內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和養護的責任,預計投資超1000萬元,實現了水土流失治理由政府買單到民間資本主導的轉變。“砸下千萬投資,看中的正是宜興水生態名片和水土流域的自然景觀。”宜興挺好玩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蔣仁榮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探險漂流項目計劃投資5000萬元,較一次性付清交易額,分期繳納讓企業輕裝上陣。目前,項目已完成備案,近期就將正式開工,計劃明年4月建成。
“後期還會給項目方發放交易憑證,這些憑證可用於銀行貸款,實現價值放大。”宜興市水利局水政策法規和水資源管理科陳靜説。水土資源有償使用助力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探索出了一條産業收益反哺生態治理,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蔣夢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