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是“老破小”但需“微改造”,誰來實施、怎樣實施、錢從哪兒來——

  南京一小區這樣化解“中年危機”

  在當下的城市更新時代,有一類小區正面臨尷尬的境遇:房齡10到20年左右,不屬於需要整體出新的老舊小區,但一些設施開始老化或損壞,或老設計跟不上新需求,需要局部“微改造”。但是,“微改造”該如何實施?誰來實施?錢從哪兒來?

  通過業主自治實現小區微更新或許是一條思路。南京市建鄴區濱江奧城觀瀾苑小區使用公共收益、物業維修基金和業主眾籌資金等,完成了車庫、非機動車庫、小區公共路面、單元門、景觀水系、消防水系統、電梯維修、室外防水等十余項改造,小區居住舒適度有了明顯提升。近日,記者實地探訪他們的相關經驗和做法。

  小區一度衰敗成業主心中之痛

  江蘇大劇院北門對面、夢都大街北側便是濱江奧城觀瀾苑小區。向西是揚子江大道、向東南是奧體中心,小區可謂地段絕佳。但這個小區的房價卻長期處於整個板塊的低谷,主要原因便是小區環境破舊、雜亂,與周邊小區差距較大。

  “地下車庫地面起砂嚴重、墻面滲水、燈光昏暗、車輛常年積灰,小區路面上麵包磚起起伏伏,老人和小孩走在上面都要小心跌倒。”業主李春霖説起小區原來的樣子時這樣描述。

  觀瀾苑小區建成於2008年,總建築面積近11萬平方米,有719戶居民。小區公共區域經過10多年使用且缺乏維修保養,逐步出現水消防系統癱瘓、墻面滲漏、地面破損嚴重等問題,居民生活備受困擾。

  2017年,小區引進萬科物業,合同中約定,小區公共收益中的65%由萬科物業支配,用於公共區域的維修。物業入駐觀瀾苑小區後,也如約啟動了小區道路的維修改造工程。但是,3年後物業合同到期,大部分業主卻不同意繼續與萬科物業續約,原因是第一期維修改造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對此,萬科物業南京第一分公司總經理張立志坦言,當時萬科物業對小區公共區域維修改造沒有經驗,採取的是施工外包的方式,不僅施工質量難以管控,價格也偏高。

  2021年,小區業主大會再次啟動物業公開選聘,令人意外的是,這次中選的仍是萬科物業。業委會主任史磊説,萬科物業再次坐到談判桌前時,表現出極大的誠意。雙方對物業合同進行了修訂,對接下來為期3年的公共收益分配方案進行了調整:萬科物業可支配90%,用於小區公共區域的維修。

  2022年起,小區開啟大刀闊斧的公共區域維修工程。2024年上半年,工程陸續結束。小區從局部細節到景觀,都煥然一新。嘗到甜頭的小區業主,現正在謀劃下一步對小區外立面、大門、圍墻等更多部位的改造。

  “第二個3年”改造方獲成功

  8月22日,記者來到“煥新”後的濱江奧城觀瀾苑小區。只見小區東側是臨河風光帶,綠樹、紅圍欄、休閒長椅、新地磚,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東門入口景觀簡約大氣,新鋪的柏油道路腳感舒適,一樓架空層出新後改為休閒區,老人們正在這裡打牌、下棋。業主們最為滿意的是車庫的改造,原本起砂嚴重的地面如今堅硬光滑,原先開裂斑駁的墻壁變得潔白乾淨,使用感應燈帶後顯得更加寬敞明亮。一位業主打趣説,“感覺車子停在這裡都變高檔了些!”

  小區對非機動車庫也進行了改造,原本“&階+斜坡”樣式的入口坡道太難用,導致業主不肯往地下車庫裏停車,小區地面上非機動車氾濫成災。改造後,非機動車庫入口是舒適的靜音止滑坡道,地面和架空層的電瓶車消失了,綠油油的草坪成為小區新景觀。

  對小區改造的細節,“工程組”業主代表李春霖如數家珍:“小區監控室之前幾乎是癱瘓的狀態,現在小區裝了不少攝像頭,專門用於監控高空拋物的攝像頭就有30多個,哪怕是有人從樓上丟下一個煙頭,每一位業主都有權限查看是誰扔的。”一直讓業主們“看不順眼”的單元門、老化嚴重的電梯也更換了,使用的是業主眾籌資金和物業維修基金。

  採訪中,記者最為疑惑的是,小區改造的第一個3年和第二個3年,是同一家物業、同一個業委會,小區公共收益也並未有太大的變化。為什麼第一個3年改造效果不理想,第二個3年卻成功了?

  史磊説,第二個3年,萬科物業最大的改變是,所有改造工程全部自己幹,把自己逼成了“改造專家”,工程質量有保障,工程費用還大大降低。小區居民對物業的滿意率,從2022年底的64%提升至2024年6月的80.9%。

  “自主微更新”模式能否廣泛複製

  南京有多少像濱江奧城觀瀾苑這種“中年”房齡的小區?記者在二手房網站搜索房齡在10到20年之間的在售房源小區,有1566個。這種“自主微更新”模式能否複製到其他小區?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濱江奧城觀瀾苑“自主微更新”成功有兩個關鍵要素:業主團結,業委會推進各項小區事務可得到很好的正反饋;物業公司配合度高,在萬科物業的積極運營下,小區每年較為穩定的公共收益成為實施改造的主要資金來源,加之萬科物業自我加壓,實施的改造工程質量可靠。

  張立志説,第一次“栽跟頭”在施工外包上,所以第二次下定決心自己做,利用現有的工程團隊,打磨施工能力。“墻面滲水怎麼修?起砂的地面怎麼硬化?用什麼材料最合適?我們起初也不會,就派人去學習。現在把整個流程都摸索成熟了,也陸續在其他小區複製了。”萬科物業甚至出資買了2&地坪研磨機,每台價值30萬元,一年可以打磨50多萬平方米地坪。

  設備是自己的、工人是自己的,所以工程費用極低。去年11月,萬科物業啟動另一個小區——建鄴區恒山花苑的地庫修繕出新工作。根據評估的工程造價,如外包要花100萬元,萬科物業自己做,費用不到50萬元。

  要實現小區微更新,還得解決好“錢從哪來”的問題。南京工業大學天誠不動産研究所執行所長吳翔華説,濱江奧城觀瀾苑小區的自主微更新模式很好,業主自籌一點、公共收益補貼一點、維修基金出一點,多管齊下,不僅改善了小區的老舊面貌,也實現了多贏。但該模式需要一事一議,實施起來不簡單。他建議,有關部門可針對小區微更新&&指導實施方案,結合房屋養老金試點制度,讓小區微更新有章可循、更加規範有序。(劉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