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首屆托育職業技能競賽引發關注和思考——
新行業專業化,帶娃也大有“門道”
幼兒不愛吃蔬菜水果,如何糾正?怎樣規範消毒桌面和餐具?&上,保育師進行育兒實操競賽;台下,業內專家仔細評比打分。近日我省舉辦首屆托育職業技能競賽,這也是全省托育行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競賽。
這次新興行業大賽,究竟釋放了什麼信號?托育員培育選拔又存在哪些難題?帶着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部分參賽選手和業內人士。
“帶娃達人”需練就“十八般武藝”
托育行業面向0—3歲嬰幼兒這一“社會最柔軟的群體”,他們不善表達需求、難以控制行為,托育員不僅要處理吐奶、如廁、分離焦慮等情況,還要引導嬰幼兒自主飲食、入睡,可以説需要“十八般武藝”。
參加本次大賽的114名選手,是從各設區市市級競賽中層層選拔出來的“帶娃達人”。競賽以“支持嬰幼兒早期發展”為主題,涵蓋托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設置保育師(職工組)、保育師(學生組)、育嬰員(職工組)3個賽道,分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綜合能力3個模塊,不僅全面考察選手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還考察如何面對嬰幼兒突發身體不適等異常情況,以及對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復蘇法等急救方法的掌握程度。
南京晨星托育有限公司保育員韓聰英從業一年,以南京市托育職業技能大賽保育師(職工組)第一名的成績晉級省賽。她告訴記者,競賽前的指導訓練讓她發現自身不足,比如喂奶姿勢沒有根據孩子月齡而變化、不能及時微笑予以回應等,“我希望參加更多的技能培訓和交流,為孩子們提供更優質的托育服務。”
作為學生組選手,南京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學生吳玉婷感嘆,通過與來自全省的優秀選手切磋,自己的理論知識、專業實操能力有了質的提升,對托育行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據了解,這場由省總工會聯合省衛健委、省人社廳共同舉行的職業技能競賽還設置了相應的激勵條件:職工組保育師賽道第一名選手可申請認定為高級技師;第二名至第十名選手可申請認定為技師,已具有技師等級的可申請晉陞為高級技師。職工組個人成績靠前的選手有機會獲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
托育市場渴望更專業的力量
隨着二孩、三孩生育政策的放開,托育需求日益旺盛,社會盼望更專業的力量和更規範的管理。有調研數據顯示,我國超過三成嬰幼兒家庭存在托育需求。
家有2歲半幼童的陸晨,最近因孩子入托之事煩心不已。“我家附近沒有公辦托育機構,考察了幾傢俬立托班,發現個別機構工作人員沒資質、環境衞生達不到預期,一些保育人員經過短期培訓就能上崗,讓家長很難放心。”
當前,進入就業市場的托育從業者有兩大來源——高等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畢業的學生、中介機構考取證件的社會人員,後者與前者相比,存在專業知識難保障、職業操守不規範等問題。即便有越來越多的年輕職校生加入托育行業,但由於行業缺乏職稱晉陞通道、整體薪資待遇偏低,往往很難留住年輕人,間接導致人才儲備源頭出現問題。省內部分職業院校反映,今年托育、早教相關專業招生情況不太理想,不少學校未完成招生計劃。
從事托育服務多年的撫育安托育中心負責人陳玲坦言,當前,一些托育機構教師資質良莠不齊,未經過專業化訓練,影響了整體市場環境,社會對托育服務也存有偏見。要想扭轉這一局面,單一主體的力量十分有限。他們期待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托育行業的規範管理,建立健全托育服務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提高從業人員福利待遇,提升職業榮譽感和吸引力。
回應社會期待呼喚多方合力
我省嬰幼兒照護服務業發展基礎薄弱,面臨總量短缺、結構矛盾等諸多挑戰。
“完善托育服務需要多主體參與、多渠道發力。”南京市嬰幼兒早期發展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卿認為,托育人才培養需要個體、機構、政府三方聯動——個體加強自主學習,機構提供學習資源與專業化管理,政府積極投入資金,打通職業培訓與晉陞等渠道,只有建立一整套培養選拔體系,才能吸引更多優質人才和力量投身托育行業。
為加快托育人才隊伍建設,我省已有100多所中高職院校開設嬰幼兒照護服務相關專業。各地積極推進産教融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婦幼保健機構、行業協會等資源,開展職前職後教育和培訓。南京曉莊學院幼兒師範學院獲批第一批江蘇省托育服務實訓基地,自2021年以來,先後承擔南京市托育服務實訓項目2項,培訓學員千餘人次。南京晨星托育有限公司與高職院校聯手成立訂單式“晨星”班,實現行業人才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無錫將嬰幼兒發展引導員、保育師、育嬰員納入全市職業技能培訓和高技能人才緊缺職業(工種)目錄,對經培訓取得技能等級證書的人員給予職業培訓補貼。
“行業協會作為橋梁,應將政府要求傳達給從業者,並提供專業培訓幫助從業者提升自身能力,也可以積極聯動政府部門,以科學的數據支撐來規劃人才培養規模,推動行業自身健康發展。”王卿&&。(王甜 林元沁 邵鎔 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