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援藏幹部助力打造牦牛全産業鏈
林周:“江蘇理念”讓“現代牧歌”唱響高原
雪域高原,天地遼闊。大片的雲朵團團簇簇聚在山頭,成群的牛羊如繁星般散落青青山谷,構成大美西藏極具地域特色的仲夏圖景。
林周,拉薩的“糧倉”和牧業大縣。這個夏天,林周傳出好消息,新推出的牦牛肉精細分割鮮品,將再次銷往江蘇蘇州市場。
念青唐古拉山的支脈卡拉山橫貫全境,將林周一分為二,在平均海拔4200米高處形成“南農北牧”的格局。這裡不僅有20多萬畝耕地、500多萬畝天然草場、20萬頭牦牛,還有江蘇援建的西藏首個全産業鏈綜合性農牧示範園區——格桑塘現代農牧産業示範園。
在藏語裏,“格桑塘”是“幸福美麗的開闊地”。群山綿延中,記者來到格桑塘,頓感豁然開朗,兩萬畝園區望不到盡頭。這裡的牦牛不僅吃着科學配方的精飼料,而且住着現代化的養殖大棚,各項數據實現全天候監控。
正是在這片美麗的地方,以對口援建市蘇州的幹部為代表,一批批江蘇幹部,聚焦牦牛全産業鏈做文章,緊盯“強縣富民”任務下功夫,讓有着“高原之舟”美譽的牦牛搖身一變成“金牛”,載着牧民們駛向“幸福藍海”。
“牦牛全身是寶,關鍵要利用好。”仁增塔傑是土生土長的藏族漢子,也是“格桑塘”的飼養員。對於世代生活在西藏的牧民來説,養殖歷史上千年的牦牛,不僅是“菜籃子”和“錢袋子”,也是用之不盡的“百寶箱”,在生産生活中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仁增塔傑笑言:“想吃肉,殺頭牛;想用錢,賣頭牛。”
記者行走在拉薩周邊多個縣區,隨處可見在山間散養的牦牛。不過,這種“靠天養牛”的養殖方式比較粗放,帶來牦牛“夏飽、秋肥、冬瘦、春死”等問題,而且牦牛産業的開發相對薄弱,基本只能滿足牧民自給自足。
探索“科學養牛”,江蘇在林周闖出一條全産業鏈開發的新路。2018年,江蘇投入1.5億元開工建設“格桑塘”,成為江蘇最大的單體援藏項目,也是當時推動林周脫貧攻堅的重要民生工程。“30年援藏,最初主要是修路、造橋等基礎設施建設,黨的十八大後,我們逐步向推動鄉村振興邁進,現在更注重因地制宜發展産業,讓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林周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蘇州援藏工作組組長肖軍説。
“養好牛,先要養‘好牛’。”林周縣凈土産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州援藏幹部呂汝弘負責“格桑塘”的運營,他發現當地不少牧民的牦牛品種一般、品質較差。“我們收購牧民手中品相不好的‘架子牛’,通過科學飼養進行育肥。另外再向牧民推廣一到兩歲的優良種牛,今年就推出了近300頭,算上每頭4000元補貼,牧民只要花三四千元。”對於“優品牛”,呂汝弘有筆賬:可以提高肉料比50%以上,出欄期從近10年減少一半以上,綜合成本降低20%,而且肉質更好,死亡率降低60%。
一邊推優,一邊回購,“一來一回”之間實現了良性循環。記者注意到,這樣的新思路不是“點上開花”,而是貫穿牦牛養殖的全過程。2023年,凈土公司與春堆鄉、典衝村、田嘎村等集體經濟組織以及當地民營企業進行新型合作,通過分成的形式,種植1.3萬畝燕麥草,進一步解決了當地冬季飼草短缺問題,還帶動牧民增收致富。
精打細算的呂汝弘還有筆“大賬”——以收購方式為牧民創收1143萬元;通過牦牛短期育肥,加快出欄速度,為公司創收1386萬元;通過飼料銷售,為公司創收1500萬元。“現在用工70多人,員工年收入近6萬元,是當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兩倍多。”呂汝弘説。
牦牛養起來,但牦牛肉産品的精深加工企業在林周還很缺乏。當地牦牛肉銷售過去採用“四分體”方式,即一切四份,對於幾百公斤的“大塊頭”來説,這樣的銷售方式很難賣上價,一般每頭牛只能賣到萬元左右。在“敢為人先”的蘇州援藏幹部引導下,當地對牦牛肉進行精細化劃分,按部位不同標價不同,提升了附加值,實現了收益翻倍。
“新建成的牦牛産業研發和服務中心主做牦牛肉的精細分割産品,還有肉醬、肉乾等一些衍生類産品。”林周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蘇州援藏幹部李旭説,今年年初,他們首次把林周生鮮牦牛肉賣到內地,實現“零的突破”,在蘇州的銷售額達250萬元,不少百姓嘗鮮後都反映肉質很好。目前,工作組已與郵政部門洽談合作,將進一步實現“點對點”配送,並有望將其納入“拉薩好物”線上銷售&&,讓全國百姓都吃上新鮮的林周牦牛肉。
從養殖端到生産端,再到銷售端,牦牛産業在林周風生水起。按照種草養畜“小組團”的援藏思路,這條牦牛一體化全産業鏈條正加速形成。作為西藏最大的牦牛養殖基地,如今的“格桑塘”也在申報國家級農業産業示範園,將為富民增收發揮更大作用。初步統計顯示,僅飼草種植一項,就雇傭當地農牧民2000多人次,為大家創收近80萬元。“格桑塘”運營至今,各類銷售收入近4000萬元,每年帶動當地百姓增收491萬元。
去年,林周還建成集農産品、食品、環境、動物衞生檢測於一體的綜合檢測中心,成為西藏首個國有綜合檢測體。“現在牦牛食品的發展勢頭很好,在本地就能完成檢測,不用跑到拉薩了。”林周縣凈能綜合檢測有限責任公司食品檢測員洛桑次仁告訴記者,去年下半年,縣裏分批組織他們25人到蘇州進行半年的培訓,回來後建立起檢驗檢測團隊,有力推動了産業發展。
“一步步來,現在是從‘1.0’到‘2.0’,以後還要向生物醫藥等更多方向發展,要好好研究這頭‘牛’,比如牛毛用來編帳篷,牛骨也可以做牙齒。”肖軍説,如今林周與蘇州的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就牦牛心包膜、骨血等在醫療領域的綜合利用初定方向;同時,通過與皮革、牛毛加工企業的合作,將“全身是寶”的牦牛進一步“吃幹榨盡”。(王岩 李爽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