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去年研發投入佔GDP百分之二點九一,先後引進十八名院士,入選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

  “全域創新”讓泰興更興

  盛夏時節,泰興大地上創新熱潮涌動。新浦化學(泰興)有限公司內,機器人在烯烴裝置上穿梭巡檢;在江蘇泰隆減速機股份有限公司,“老把式”車床已被智能化機床取代,進料、加工、精工、磨齒、總裝一氣呵成;位於革命老區黃橋鎮的中國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城,正大力發展“院士經濟”;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領銜的長三角醫學先進技術創新中心也於近日落地泰興,補上了該市生物醫藥産業邁向高端中的“短板”……

  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要串起産業鏈上諸多要素,並催生新動能、新模式。“我們正加快提升創新的密度、效度、濃度,聚力‘全域創新、全面轉型’,實施《泰興市重大産業技術創新項目撥投結合管理辦法》,拿出‘真金白銀’助力重大科創項目落地。”江蘇省産研院副院長、泰州産研院院長郜軍説。

  推陳致新,傳統産業“老樹發新芽”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走進新浦化學企業園區,眼前一片忙碌景象:有着激光雷達、火焰探測、甲烷遙感、紅外探測等“硬本領”的機器人,正在烯烴裝置上進行巡檢,這款機器人能在危險惡劣的環境下完成各項任務;年産80萬噸丙烷脫氫制丙烯(PDH)項目工地上,工人們正有序安裝一台&新設備,該項目總投資33億元,預計明年底投料試車。

  新浦化學坐落於聚力發展“鏈式經濟”的泰興經濟開發區內,是一家老牌化工企業,因為不斷推陳致新,不僅成為“鏈主”企業,還推動形成“鏈式效應”。新浦化學發展與研發中心經理吳震介紹,他們正在研發的α烯烴産品,將打破業內國際巨頭的技術壟斷,突破“卡脖子”難題。

  此外,以新浦新材料研究中心為主體的新諾化學科技(泰興)有限公司,目前擁有石油化工新技術49項、新型分子篩合成技術11項,獲得中國和美國授權發明專利11項以及實用新型專利21項。

  “傳統”不等同於“低端”,傳統産業不代表落後生産力。在泰興,很多像新浦這樣的老牌企業,扭住創新這個“牛鼻子”,積極採取“&&+基金+項目”的扶持方式,全力推動産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四鏈融合”,實現“老樹發新芽”。

  與日俱新,新興産業“高原攀高峰”

  7月下旬,走進江蘇泰隆減速機股份有限公司,只見工人們正井然有序操控着智能化機床,各類齒輪成型後,由機器人迅速打包運走,切割打磨的碎鋼屑隨即被清理乾淨。“需要材料時,只需輕點倉庫電子終端,自動化智能立體倉庫會將各類加工好的零備件調運過來,我們‘各取所需’進行作業。”該公司員工錢飛宇説。

  作為一家新興産業公司,泰隆與重慶大學聯合攻克了工業機器人減速器技術難題。2023年,泰隆共投入研發經費8028.3萬元,獲得第四屆江蘇企業(研發機構)創新大賽一等獎,全年組織申請專利56件;修訂了5個企業標準,主持並參與了減速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5項國家與行業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泰隆項目辦主任張介祿介紹,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知名教授、上海大學學者團隊與泰隆研發團隊合作的《重載齒輪膠合失效機理與控制聯合研究》課題即將迎來重大突破。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創新是第一動力。新興産業發展中,誰在科技創新上與日俱新,誰就佔領制高點、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在泰興,類似泰隆這樣堅持創新的企業還有很多。比如,被譽為“國之重器”的江門地下700米中微子實驗室核心探測設備,出自泰興湯臣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格林美鈷業股份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分中心,入選江蘇省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名單;江蘇宏大特種鋼機械廠有限公司研發的球團鏈篦機,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為助力新興産業與日俱新,市委市政府&&‘撥投’政策,拿出5000萬元專項資金助力創新,目前已成功助推光學樹脂、棕櫚油2個重大創新項目落地建設。”泰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增富説。

  2023年,泰興市新興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産值比重達58.6%,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2.91%;5月,泰興市成功入選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該市連續第4年獲評全省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市、區)。

  融合創新,院士經濟讓“未來已來”

  8月的一天,黃橋古鎮,悶熱天氣中飄起了濛濛細雨。淡綠色外墻的中國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城,與遠處的青瓦白墻、小橋流水相映成趣。這裡,有着“院士經濟”的“孵化器”。

  有這樣一種“人造肉丸”,其口感與質感類似豬肉。中國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城辦公室主任張同介紹,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徵宇教授研究的“新型替代蛋白食品項目”落戶未來城,促進實驗室與現代廚房的“聯姻”。目前,以植物原料加工製成的具有類似動物食品質構、風味、形態的食品,即將進入投産階段。而另一種“未來食品”植物奶,因沒有牛奶蛋白過敏、乳糖不耐受等問題受到各方關注,也即將孵化上市。

  除了金徵宇院士,未來城還聘請了陳堅、龐國芳、謝明勇等院士領銜的27人專家團隊在此“安營紮寨”,着力打造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産業為主導的全國大健康産業高質量發展前沿高地。

  7月2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顧寧領銜的長三角醫學先進技術創新中心宣布落地泰興。該中心團隊重點研發醫用微納材料、微納診療技術、細胞藥物篩選等前沿技術,多項研究成果獲國家專利。

  一路向新,有了“硬支撐”與“助推器”。截至目前,泰興已成功引入18名院士參與該市的科創研發與産業創新。泰興市委人才辦主任陳捷説,通過以産引才、以賽引才,累計集聚泰州市級以上創新創業項目162個;對於新入選泰州市“鳳城英才計劃”雙創引進專項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的資助。

  “唯有創新,方能致遠。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聚力‘全域創新、全面轉型’,設立規模20億元的雙創引導基金與19.4億元的産業基金,用於支持各類創新重點項目,特別是發展‘院士經濟’,打造引才聚才‘強磁場’,收穫創新項目‘葡萄串’。”泰興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奚海燕説。(周茜 趙海峰 段世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