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郭世偉,江蘇省農科院循環農業專家張岳芳、劉紅江一行來到後白鎮東風村,圍繞“稻蝦共生”和丘陵崗坡地中低産田障礙消減與産能提升開展指導工作。

  察看蝦苗長勢、調控稻蝦田水位、現場投喂餌料、建議捕撈適期,以及肥水控苔、水稻的病蟲害綠色防控……在東風村的鎮江市循環農業試點村項目基地,專家組一行圍繞“稻蝦共生”試點進行了現場指導,隨後就蝦苗放養、稻蝦田日常管理、合理捕撈、水稻科學施肥及其稻蝦田秋冬季管理等方面為後白鎮的50余名優質稻米種植大戶及鎮農技推廣人員提供了一場內容豐富的科普盛宴。‌

  據了解,稻蝦共生是一種將水稻種植與蝦類養殖相結合的創新農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稻田不僅為稻穀提供了生長環境,同時也為蝦類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蝦類通過食用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殘渣,凈化了稻田水質,同時還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豐富的有機肥料。這種模式如操作得當,每畝可産小龍蝦100~150公斤,優質稻穀500余公斤,比常規稻麥種植畝均增效2000-3000元。既可以保障糧食産量不減、農民收入遞增,又能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提升。

  後白鎮東風村屬於典型的丘陵崗坡地貌,2010年整村拆遷後,村委會一直致力於通過發展以水産養殖為主的特色産業來富民增收。2020年以來,隨着國家對糧食生産的高度重視,如何在堅守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結合現有的水産養殖主業,促進糧食生産質效雙提升,進一地的實現富民增收?這成為東風村黨總支書記呂正琴的一塊心病。

  “傳統的糧食種植,畝均收益只有幾百塊錢;而養一季蝦子,畝均收益能達到4000元左右。”呂正琴説,“今年上半年,在後白鎮農業農村辦公室農技推廣團隊的建議下,我們申報了鎮江市第四批循環農業試點村項目,嘗試以稻蝦共生的‘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蝦雙贏、生態高效’來破解老百姓單純種糧,收益不高的難題。經過專家們今天的現場指導和耐心講解,我們更有信心了”。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綠色始終是後白鎮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最亮的底色。近年來,後白鎮黨委和政府始終堅持“鄉村要振興、産業必振興”的工作思路,農業生産與生態保護並重,加快推廣綠色適用技術在農業生産領域應用,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努力實現農業生産、農村建設、鄉村生活生態良性循環。徐巷村、五星村、東風村等三個村已成功入選鎮江市循環農業試點村,徐巷村的稻蝦立體循環農業模式更是榮獲江蘇省第一批鄉村産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下一步,後白鎮將繼續主動作為,推動各方面資源力量向高質量發展聚焦用力,以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韌勁和勇氣,走出富民增收新“稻”路,推動全鎮現代農業的新質生産力落地生根。(劉德坤、沙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