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開發建設30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勇立改革開放潮頭,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八連冠”、國家級高新區排名全國第四。當前,園區正錨定“打造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總目標,推進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豐富“園區經驗”實踐內涵。
科創載體向前貫通創新鏈,向後鏈結産業鏈,融合資金鏈、人才鏈,是培育創新型企業、加快創新成果産業化、孵化新興未來産業的重要樞紐。30年來,園區不斷完善科創載體建設培育體系,着力解決新時代企業創新創業新需求,推動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涌現出一批特色鮮明、運行管理水平高、孵化績效突出的標杆型科創載體,為培育科技型小微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推動産業創新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目前,園區已建成蘇州生物醫藥産業園、納米城、人工智能産業園、陽澄數谷等國資産業載體約1600萬平方米;集聚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40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89家,數量保持蘇州第一;截至2023年底,各類孵化載體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700余家、瞪羚企業超百家家、獨角獸企業80余家、上市企業20余家,孵化企業及團隊帶動市場投融資超500億元,成為孕育科創種子、涵養創新生態的重要源泉。
市場化運營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是蘇州工業園區科創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園區不斷探索科創載體發展新模式,從專注做精做優服務的盛博科技産業園,到持續完善産業生態深化産創融合的播禾創新中心,再到突出供應鏈孵化賦能的歐朗物聯硬創孵化器,這些成立時間不長但極具發展特色的創新型孵化器,共同助力園區打造最優創新創業生態,加速創新理念和科技成果落地。
回歸服務本職 育好科創“金種子”
位於蘇州工業園區方涇路10號的盛博科技産業園,是一家成立於2018年的民營孵化器,距離園區高鐵站僅十幾分鐘車程,地理位置便捷。走進園內,會議報告廳、階梯路演廳、萬級無塵室及組裝間等設施一應俱全,這棟兼具生産和研發功能的新型工業樓宇集聚初創企業近百家,超過半數集中於半導體領域。
園區自2013年開始探索創新型孵化器建設,2019年、2021年兩次修訂科技創業孵化載體管理辦法,引導建設專業化孵化器。2022年,《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業孵化載體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5)》印發,明確“一核、三區”科技創新空間布局(即以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為載體核心集聚區,高端製造與國際貿易區、陽澄湖半島旅游度假區、金雞湖商務區各有側重),搭建“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企業加速器-産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構建大孵化集群。《行動計劃》強調提升孵化載體運營水平,鼓勵孵化載體明確定位,找準適合的發展方向和領域,形成特色鮮明、管理優化的專業化孵化載體。加強上下游産業鏈資源銜接,提供全鏈條服務。
“從入駐、創業輔導、技術支持,到市場推廣、政策申報、資源對接,我們通過全方位服務幫助企業降低創業風險和經營成本,為這些科創‘種子’茁壯成長營造舒適環境,提高成活率和成長性。”盛博科技産業園運營主體——合木孵化創始人翁維説。圍繞“創新孵化+投融資+增值配套”服務體系,盛博科技産業園近四年裏累計孵化高新技術企業10余家,培育企業獲得投融資總額達數億元,2023年備案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細緻的服務讓企業安心落戶、持續發展。“除常規服務外,産業園還會貼心滿足‘一對一’培訓和外部資源對接等個性化需求,讓企業能有更多精力專注於技術創新和業務發展。”聯爍半導體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王成才説,作為産業園首批入駐企業,聯爍半導體落戶第二年便獲評區級科技領軍人才,目前已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業務發展穩步上升。
傳奇大廈是合木孵化打造的另一個“標杆孵化器”,1—4樓定位工業上樓,5—8樓定位精品辦公,不僅能滿足重裝機械類企業需求,也能滿足不同企業個性化需求,為醫療器械、人工智能、半導體等入駐企業提供創業全鏈條服務。2024年1月正式入駐傳奇大廈的淇嘉科技正是被合木孵化的優質服務吸引。該企業憑藉獨特的iPS譜係共分化技術,實現傳統類器官模型在譜係-結構-功能上的全面拓展,陸續建立並完善了多種下一代微器官(iORGAN)生理與病理模型,累計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近20項。
涵養産業生態 打造融合創新“樞紐”
當前,國內部分科創載體仍以提供辦公場所為主,租賃收入佔比超過一半,造血功能普遍不足,長遠來看將影響企業創新創業效率和載體可持續發展能力。圍繞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和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需求,如何提升對垂直産業的理解和專業化、價值化服務水平?如何無縫鏈結科技界和産業界?如何構建孵化服務網絡、進一步提高孵化效能?
在園區,一些發展領先的孵化器正嘗試給出答案。
“作為國內第一家IT&BT交叉融合孵化創新中心,我們聚焦AI制藥、AI精準醫學、前沿生物技術等領域,借助品牌大會及高頻生態活動集聚頂尖人才和創新項目,打造數據、算力、臨床等特色支撐&&,提供科學精準的孵化服務,幫助項目快速落地,以投資孵化聯動,激活交叉融合創新第一公里。”播禾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説。該孵化器具有國資載體和市場化運營機構雙重性質,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支持、園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薄荷天使基金共建。依託園區在生物醫藥及大健康、人工智能及數字産業方面的長期積累,播禾創新中心投入運營兩年多以來,累計引進創新項目及上下游生態夥伴40多家,約一半項目獲評各級人才及産業政策支持;項目累計融資額超52億元,過半數項目入駐後獲得了至少1輪融資,每年參與聯合舉辦的中國生物計算大會更是成為全球首個以“ITBT交叉融合”為主旨的行業大會。
去年8月,蘇州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創新轉化中心在播禾創新中心成立,這是江蘇省首個孵化器內設立的創新轉化中心,吸引了院內30余名課題組負責人和研究生加入,在開展醫院自身科研的同時,通過科研-創新-臨床圓桌派等形式,促進各方協同互動。據了解,目前已有孵化器內企業與相關科室達成合作。為滿足企業在算力、算法等方面需求,該中心還與園區超算及數據存儲中心、冠科生物全球數據科學及生物信息學創新中心等單位聯合,進一步完善ITBT生態,為企業創新發展賦能。
蘇州左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創新療法底層技術開發的科技服務型企業,據負責人吳昕介紹,企業入駐後受到園內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企業交流 啟發,當前積極擁抱AI等新技術,着手布局“AI+高通量篩選”新賽道。研究表明,AI在化合物合成和篩選方面比傳統手段節約40%—50%的時間,每年節約280億美元的化合物篩選成本,市場潛力巨大。
“在當前創新環境下,建設高質量科技産業載體,已不再是簡單的空間和硬體堆砌,更需要專業化、精細化和特色化的運營,吸引高密度的創新要素,為科創企業提供一個適合發展的生態系統。”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説。近年來,園區持續推動孵化載體數量攀升、産業孵化集群培育、在孵企業量質升級、雙創服務體系完善,有效將産業優勢、創新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為孵化優勢,為園區發展新興産業、培育未來産業、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源源不斷提供科技項目源頭供給。
突出龍頭牽引 做好全産業鏈融通
三維溫度場智能化監測系統為隧道冷凍法開挖施工提供了科學依據,不僅節省24小時人工監測成本,還顯著提升施工安全風險控制水平。“團隊研發的測溫系統已經成功應用到蘇州地鐵、南通地鐵及澳門隧道等項目,幫助開展實時監測及風險控制。”哈夫曼數字技術(蘇州)有限公司負責人董兆永説。該公司2020年12月入駐歐朗物聯硬創孵化器,目前正加大研發投入、推動設備升級和市場推廣應用。
哈夫曼項目順利落地,離不開“龍頭企業+孵化賦能”這一創新型孵化模式。“孵化器在硬體設備打磨制樣和市場拓展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特別是快樣製造工藝水平很高,在技術、外觀等方面的專業意見也讓我們獲益良多。”董兆永説。作為工業電子製造龍頭企業,歐朗集團擁有高水平的科研與製造能力、高強度的産業整合能力和強大的供應鏈資源。以此為依託,歐朗物聯硬創孵化器把目光投向全産業鏈物聯網創業領域,通過産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聯動配套、資源共享、融通發展,重點孵化培育物聯網和智能硬體創業企業。該孵化器由蘇州歐澄物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運營,通過打造專業化管理服務體系和高水平技術服務&&,為創客提供物聯網及智能硬體相關的技術輔導、孵化培訓、快樣製造、産品營銷等全産業鏈加速服務。
“在蘇州這片創新創業沃土上,我們堅持走專業孵化器的發展道路,採用‘孵化培育+投融資+微工廠’模式,把法國歐朗集團和歐朗中國的先進技術、産業資源和成熟市場反哺賦能創業企業。”歐朗中國首席執行官沈春暉説。
目前,歐朗物聯硬創孵化器擁有佔地400平方米的一站式快速打樣中心——微工廠,配備研發打樣的SMT生産線、激光切割機、雕刻機等製造企業必需的設備資源,並按照專業級標準建立標準研發實驗室,幫助縮短産品研發及面世周期。自2020年11月成立以來,已有十余家企業從歐朗物聯硬創孵化器畢業,目前20多家在孵企業2023年累計知識産權授權60余件,累計銷售額超3000萬元。
立足開發建設30周年新起點,園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創新需要人才。放眼未來,園區將全面推進科創孵化載體量質並舉發展,推動孵化培育體系由規模增長向高質量、高能級轉變,進一步完善孵化服務體系,優化創新發展環境,推進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爭當江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主力軍。(王夢菲 李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