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山古鎮,泡茶館、聽評彈不只是老爺爺的專利,更多的年輕人組團打卡,選取最具氛圍感的角度拍照分享;夜晚的熱鬧不輸白天,身着漢服鬥舞、與NPC詩句對答、以古鎮為背景來一場劇本殺、九龍壁前挑戰“錫BA”;當然還有一年四季慕名而來的國內外游客……惠山古鎮這座歷史悠久的“無錫露天博物館”中,曾經以“銀發族”為核心的游客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呈現出“清早本地人,日間外地人,晚上年輕人”的新格局。

  “全日制”活力模式的背後,是惠山古鎮在文化保護和活化利用的基礎上,打造文旅消費新場景,既守住家底又走出新路,為人們打造“最無錫”美好場景。

  古鎮的早中晚

  活力模式運行中,各有各的玩法

  早上七點多,惠山古鎮茶館的小院裏,吳大爺正坐在竹椅上品茗,“我住吳橋一帶,常來古鎮,反正年紀大了沒什麼事就來和朋友喝喝茶,聊聊天。”屋內,老大爺、老阿姨們三五成群,笑聲與吳儂軟語不絕於耳。

  “想在這兒找個清靜的地方不容易啊。”一位大爺手提琴盒邊走邊觀望,不像游客,一問才知道他打算找個地方練練手。打眼一看,沿着繡嶂街一路往西,面館、豆腐花攤滿滿當當,難覓空位,油酥餅店前也是排起了長龍。

  “幾乎每天都能做到國外友人的生意,主要來自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泥人工作室裏,主理人吳國登正在為韓國客人展示動漫角色的泥塑作品。在二戴夫子祠,來自河南的張海斌指着展櫃中的文物,為孩子輕聲講解,“這邊的建築挺有歷史淵源,文化底蘊吸引人,覺得有必要帶孩子來看看。”

  夜晚的古鎮成了年輕人的主場。在大隱書局無錫首店,一對情侶一邊翻書一邊小聲交流。女孩告訴記者,自己是古鎮的工作人員,“一天工作結束了,想來體驗下當游客的感覺。”國潮街區中,&上歌手賣力歌唱,台下的姑娘小夥跟隨節奏搖擺着,歡樂的氛圍感染了來古鎮消食的附近居民;龍光塔下九龍壁前,2024年首屆惠山古鎮“錫BA”挑戰賽火熱開賽,場內孩子們你爭我奪,激烈較量,場外家長們高聲吶喊,賣力鼓掌,為每一粒進球歡呼喝彩。

  不同時段,不同玩法。惠山古鎮一改以往下午4點後就冷冷清清的模樣,“全日制”活力模式正運行中。

  客群市場生變

  中青年成主體,線上&&門票收入猛增

  曾經的惠山古鎮主打本地老人市場,而祠堂由於在傳統文化中代表祭祀之所,除了特殊時節,平時都是少人問津。一年來,古鎮對業態進行大刀闊斧改革,持續推進産品體系的重構、商業業態的更新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將景區打造成從早到晚都熱鬧的熱門旅游目的地。

  結構之變在游客年齡層分佈上體現得最為明顯。以今年二季度數據為例,進入收費景區範圍的游客為67.80萬人次,其中老年游客18.60萬人次,18—41歲的中青年游客佔比已達72.57%。此外,今年上半年古鎮景區實現門票收入2690萬元,其中老年人佔比最高的團隊市場雖然保持較好增長,但僅為309萬元,而基於抖音、美團、小程序、OTA等線上&&的門票收入已達1559萬元,充分説明以中青年為主的散客購票已經成為古鎮主體客群。相關負責人介紹,古鎮始終圍繞“清早本地人,日間外地人,晚上年輕人”的市場拓展導向實施精準營銷,在分類別産品上出新。

  去年以來,惠山假日生活和夜生活對青年人産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徒步登山、越野跑山、打卡三茅峰“惠山之心”在年輕群體中頗為流行,參與者中半數以上是新近落戶無錫和周邊城市的年輕人。截至6月底,景區今年的游客接待量已突破550萬人次,購票游客達120萬人次,千年古鎮的品牌影響力日益彰顯。

  業態煥新挖潛

  守好文化家底,疊加時代潮流元素

  在惠山古鎮不過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密麻麻分佈着歷史名人的祠堂,其數量之多、密度之大、類型之全在國內都屬罕見。獨具特色的“祠堂群”景觀既是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的重要原因,也是惠山古鎮“煥新”的重頭戲之一。

  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對景區重新規劃、布局的過程中,古鎮牢牢守住“祠堂”這一文化家底,通過“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惠山古鎮文化基因庫”、文化專線研學産品等多種手段,在保護歷史遺存的同時,活化利用文化資源,豐富産品供給,弘揚優良的家風家訓文化。

  不僅如此,古鎮還在保留原有格局和風貌的基礎上,拓展文旅新邊界。大隱書局、乾生元、老舍茶館、富春茶社、霸王茶姬、茶顏悅色、科學家咖啡等一大批首店和優質消費品牌入駐,激發古鎮新活力;中國菊展、中國大運河非遺旅游大會暨惠山泥人文化藝術節、中韓電競邀請賽等重量級活動相繼在惠山古鎮舉辦,與“行走的園林音樂會”、惠山廟會、國潮燈會、“錫BA”三人籃球挑戰賽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交相輝映,為游客帶來了層次豐富的“文旅體驗”。

  以古鎮基於自身優勢開發的“這是無錫”沉浸式國潮風體驗類産品為例,從穿漢服游覽古鎮,到參與傳統手工藝體驗,再到與NPC進行詩句對答,“年輕”與“古老”的“次元壁”被打破,現實空間與歷史文化融為一體,創新的文化體驗場景在滿足年輕群體對文化消費訴求的同時,也用潤物無聲的方式“圈粉”無數。(黃夢羽、盧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