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新農引路,漁旅同行,共築海韻之夢”鄉村振興實踐團前往江蘇省東&市弶港鎮巴鬥村、八里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針對鄉村生態環境、新農業發展、傳統漁業以及旅游業發展等方面進行實踐調研,開展主題宣講、走訪調研、墻畫繪製、海洋垃圾清理等活動,引導廣大交院青年用實踐感知社會,把青春獻給祖國,為實現漁村美、漁業強、漁民富的美好願景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實施“培根”行動,以“生態立村”為關鍵點,聚焦海洋治理,改善生態環境。實踐團前往東&黃海森林公園和條子泥濕地,探索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實踐團通過走訪發現,近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為紮實推動海洋生態環境改善、濕地保護修復等各項工作的開展,實踐團為村民開展以“保護海洋環境”為主題的知識講座,旨在讓村民了解海洋生態的脆弱和海洋保護的迫切性,加深了村民對海洋保護的認識和參與意識。

實施“篤行”行動,以“旅游興村”為發力點,探尋歷史根基,領略“非遺”魅力。實踐團成員踏入潮水退去的條子泥灘塗,對擁有數百年傳承歷史的非遺黃泥螺展開探尋。實踐團還現場觀摩了黃泥螺的製作流程,通過仔細觀察和學習,深切地體會到勞動的艱辛以及非遺技藝的珍貴。他們為黃泥螺精心設計了一個卡通形象,並將其命名為“黃螺悠悠”,同時還圍繞這個卡通形象打造了一系列文創産品,其目的在於把文創産品與非遺有機融合,為當地文旅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在當地,伴隨着漁民們的辛勤勞作,漁歌號子得以流傳至今。實踐團對漁歌號子的傳承人——陸加友進行了採訪,進而知曉了漁歌號子的悠久歷史與獨特魅力。陸加友採用現場演示以及互動教學的形式,為實踐團講解漁歌號子的唱法與技巧。實踐團在學唱中既體會到漁歌號子的獨特內涵,又感受到了文化傳承生生不息的魅力。

實施“弘志”行動,以“漁業強村”為落腳點,做深漁旅文化,打造漁村特色。為深入探索農漁旅融合對鄉村振興的影響,實踐團通過鄉村典型代表專訪、發放調查問卷、村民座談交流的形式調研巴鬥村的漁旅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增加當地旅游的人氣和知名度,實踐團指導村民以民宿入駐網絡平台的形式擴大知名度;畫卷展鄉野,色彩染漁村,通過以墻為畫卷,一勾一點、一筆一畫勾勒出以漁文化為主題的墻繪,成為巴鬥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活動尾聲,南京交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與弶港鎮巴鬥社區簽訂了黨建共建協議書,舉行了“大學生志願服務基地”授牌儀式,雙方今後將在人才培養、社會實踐、農旅漁旅等方面開展深入交流與合作,搭建校社黨建工作融合的新橋梁,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吳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