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南京市溧水區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區,農業資源稟賦突出。近年來,溧水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持續推進富民增收,在2023年度江蘇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獲縣(市、涉農區)第一等次首位,至此已連續四年獲全省綜合第一等次。近期我們發布系列解讀稿件,展現溧水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引領鄉村振興的新面貌。
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是提升鄉村産業發展水平,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路徑。近年來,溧水以農民合作社綜合社為切入點,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廣大農戶成為綜合社合作主體,讓村幹部成為骨幹力量,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不斷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推動農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帶動富民增收。
芝山村位於溧水晶橋鎮東南部,2019年,芝山村黨總支成立了農民合作社綜合社——南京石燕股份農村合作社(以下簡稱“綜合社”),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通過黨支部領辦,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依託,構建服務全村的農民互助合作綜合體。

綜合社實行股份制,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規模化特色經營方式,讓全體村民成為“股東”。“綜合社由合作社和村聯委兩套班子管理,老百姓先是以土地入股,由我們進行集約化經營,我作為支部代表擔任社長,成員是全體村民,村委會對綜合社百分百控股。”芝山村書記、綜合社社長李其軍説。
據了解,芝山村原先只是把集體資産存放在經濟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並無實際成員,難以實現資産增值。現在芝山村順應“搞活實體經濟”要求成立綜合社,集體資産直接下放到綜合社,由綜合社下設的公司運營産生收益,再分配給村民。近年來,綜合社實施規模化經營,逐步盤活了荒山、水塘、民房等閒置資源。發展至今,已有45位固定管理人員,下設6家實體公司,包括建築、銷售、旅游、建材、水泥、養殖場,其中兩家公司已上市,有效帶動了芝山村農業增效、村民增收。
以綜合社下設的銷售公司為例,公司涉及種植、加工、餐飲、銷售等生産環節。綜合社目前流轉土地5000多畝,交由公司運營,用於種植水稻、小麥、水果、茶葉等芝山村特色農作物,並加工形成富硒大米、米酒、茶葉等特色農産品進行銷售,一年可為綜合社帶來3000萬元左右的經營收入,預計售後利潤在500萬元以上。
據介紹,綜合社的經營收入按比例上繳,對村民實行“保底分紅,盈利共享”。“我們以土地入股後,每年除了能拿到每畝700元的土地租金外,還有200元的社員固定分紅,還會有一些勞務收入。”芝山村村民芮茂信説。
“以前我們召集一個會議,基本上人都到不齊,因為村民大多在外務工,就算回來參加很快就會再出去。”李其軍説,“現在村民都納入了綜合社,既有保底分紅,又可以通過勞動提高收入,大大提高了村民積極性,留在村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綜合社成立以前,芝山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9000元左右,現在已經達到34000元左右。2023年綜合社帶動村民用工約360人、15000多人次,實現村民務工及分紅收入約800萬元,照顧困難群眾支出近20萬元。
芝山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提升的背後,也離不開當地對特色資源的充分挖掘利用。
綜合社建成後,李其軍邀請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潘根興教授團隊實地考察,發現當地擁有優質的富硒資源,雙方便合作打造集旅游觀光、餐飲民宿、果蔬採摘和農事體驗於一體的多功能“富硒生態”産業園。目前,園區已種植綠色富硒大米1500多畝、特色優質富硒水果700多畝、富硒茶200畝、富硒蔬菜30畝,配套有餐飲、民宿、酒窖、瓷窯、油坊、蜂場等旅游業態,年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實現一二三産融合發展。

此外,綜合社還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以非遺文化雨花茶為抓手,在富硒生態園內的生態林地種下優質茶樹,年畝均效益達15000元以上,同時發展集茶旅游、茶文化、茶農事為一體的多元旅游業態,最大化發揮土地效益。
2022年芝山村入選江蘇省“共同富裕百村實踐”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引領共同富裕示範村十佳案例。在溧水,像芝山村這樣創新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例子還有很多。近年來,溧水先後&&了一系列文件,圍繞創新農村合作社經營方式,明確增收目標路徑,進一步健全持續增收體制機制。
“接下來,溧水將積極探索新型集體經濟和市場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重點實施村集體領辦實體機制,鼓勵村集體領辦創辦生産類、服務類、資源類等各類農民合作社,組建混合所有制經營實體,推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提升村級組織自我‘造血’功能,帶動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共同發展。”溧水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春林説。(肖心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