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南京市溧水區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區,農業資源稟賦突出。近年來,溧水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持續推進富民增收,在2023年度江蘇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獲縣(市、涉農區)第一等次首位,至此已連續四年獲全省綜合第一等次。近期我們發布系列解讀稿件,展現溧水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引領鄉村振興的新面貌。

  近日,溧水區晶橋鎮芮家社區石山下村游客中心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青少年夏日研學,十多位小朋友先後參觀了非遺展示館、農耕文化教育基地,進行非遺米糕製作、戶外釣蝦撈魚等體驗活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活動場所大多是閒置農房改造而來。

  (石山下村非遺展示館)

  近年來,溧水區以石山下村為典型代表,因地制宜開展農村閒置資源盤活,以國資先行、改革突破、市場化運營的方式,破解社會資本下鄉銜接不暢、農房確權難和抵押融資難、項目吸引力不足等難題,有效帶動一二三産融合發展,促進農村集體性收入增長。

  石山下村自然風光優美,明代建成的劉氏宗祠、五百年的金桂樹訴説着這裡悠久的歷史文化。為活化資源,打造美麗鄉村,南京溧水産業投資控股集團(簡稱“溧水産業集團”)於2013年收儲了該村最破舊的8戶農房,成為溧水區最早由國資收儲閒置房屋並開發運營的村落。

  這些農房被用於改造建設未見山鄉居酒店,正是這個別墅酒店一下把該村帶火了。隨後,溧水産業集團陸續收儲房屋共33戶,改造成酒店、工作室、民宿、餐飲等業態,並修繕當地祠堂,利用閒置房屋打造供銷博物館,完善周邊配套。

  新業態的發展使得當地人逐步返流到該村,外部社會資本嗅到商機,也開始進入。溧水産業集團於2018年開始國有資本有序退出,社會資本以及當地農村合作社、村民逐步成為主要運營方。“國資先行,在項目成熟後,由社會資本接管運營,這樣既保證了項目順利啟動,又確保了長期可持續發展。”芮家社區副書記劉家春説。

  引入社會資本實現經營目的,首先要解決的是確權問題。而由於歷史原因,石山下村很多農村閒置房屋兩證缺失。去年8月,溧水區依託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優勢,在石山下村發出首張閒置農房使用權流轉鑒證書,賦予使用權流轉關係法律保障。

  “過去閒置農房多是私下協商流轉,沒有正規手續,也沒有經過合法鑒證。承租人想通過規模流轉的形式發展鄉村新産業、新業態,缺少相關質押物,很難獲得金融支持,而鑒證書為抵押貸款提供了合規性憑證。”溧水區委改革辦相關負責人説。據了解,石景農地股份合作社在拿到鑒證書的次日,就獲得了5萬元的“農房易貸”額度,這也是南京市首例以農房使用權為抵押物的融資貸款。

  目前,石山下村以閒置房屋為載體,開發建設了石山下民俗文化空間,重點打造非遺展示館、農耕文化教育基地、古戲&、山居秋暝露營基地等項目,帶動鄉村旅游發展。今年,石山下民俗文化空間入選江蘇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名單。

  (石山下村山居秋暝露營基地)

  如何讓這些開發項目帶來更多流量?石山下村引入南京晶澤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進行整村運營,整合游客中心、露營基地、餐飲、旅游線路、農産品及文創商品售賣等內容,每月開展一兩場小型活動,每年開展兩三場中大型活動;與慧澤自然學校合作,開發農耕體驗課程;與非遺傳承人商家合作,舉辦米糕、麥芽糖、竹編、面塑、剪紙等非遺製作活動,激發旅游消費新活力。今年上半年,石山下村客流量約為21萬人次,同比增長10%;旅游收入580萬元,同比增長8%。

  如今,通過農村閒置資源盤活,石山下村由經濟薄弱村變為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房屋空置率由改造前的50%下降到現在的5%,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增加到260萬元/年,較十年前翻了兩番多,村民依靠房屋租金、銷售農副産品等增加收入,人均收入達3.6萬元。

  石山下村依託自然資源稟賦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只是溧水區盤活農村閒置資源的一種模式。溧水區堅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原則,利用閒置資源形成文旅産業、高效農業、文化教育、公共服務等多種功能類型。在去年盤活21宗農村閒置資源的基礎上,今年又有8宗列入盤活計劃的村集體閒置資産,其中已盤活3宗。

  特別是溧水明確了市場化盤活導向,探索形成投資人+國企、投資人+委託運營、投資人自運營等“無想院子”十種招商引資模式,以國資先行,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原産權人、“新村民”成為盤活主角。

  溧水區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劉昌兵説,下一步,溧水將在各級財政惠農項目補助資金安排中,優先考慮村(社區)集體資産資源盤活發展類項目,支持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壯大村(社區)集體經濟。同時,借助市農村産權交易及區存量資産資源發布平台,做好農村集體閒置資産資源處置及閒置房屋招商信息發布,並加強集體資産監管。(肖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