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石榴新村城市更新試點項目迎來“回遷選房”

  老街坊們留在市中心住上新房

  7月25日上午8時,經過身份審核、資格確認、選房、登記歸檔,在南京市石榴新村城市更新項目原地回遷選房現場,1號選房居民羅建鎖定了心儀戶型。“新建的樓房不僅環境好採光好,而且建在老房原址上,未來還能和老鄰居們住在一起。”他非常開心。

  石榴新村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距新街口商圈一步之遙,離朝天宮一街之隔。雖然在城市黃金地段,這裡卻長期是破、亂、臟、險的老棚戶區樣貌。2020年,南京實施石榴新村老舊住宅原址重建項目,該項目也被列為南京市首個城市更新安全消險改造試點項目、江蘇省首批城市更新試點項目。

  老房“病入膏肓”

  一朝“重獲新生”

  選房現場,耄耋之年的羅林難抑激動之情:“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到新房,臥室、廚衛一應俱全,還加裝了電梯,真是太好了!”

  84歲的羅林和老伴住在石榴新村50多年,家裏最多時住了7口人。他家的老房算是這裡的“高配”,但也不過是在原有30平方米平房上加蓋一層二樓。像羅林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石榴新村總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有388戶居民,原房屋面積在35平方米以下的佔總戶數的48%,最小的僅有7平方米左右。

  2000年以來,石榴新村曾有過3輪拆遷徵收計劃,但都宣告失敗,按照傳統拆遷模式很難運作。

  轉機發生在2019年《南京市城市危險房屋消險治理專項工作方案》&&,提出用3年時間完成全市在冊危房治理任務。當年石榴新村片區房屋均被鑒定為D級危房,被納入城市更新安全消險項目,拆除重建方案首次被提出,“病入膏肓”的老房子有望“重獲新生”。

  有別於拆遷徵收,城市更新優先探討原址重建的可行性,主張政府和居民充分協商,共同出資。“居民的觀念一時很難轉換,我們要反復跟他們解釋,石榴新村不是徵收拆遷,是城市更新原址重建。”項目實施主體單位南京越城建設集團副總經理陶瑩告訴記者,項目推進的每一步都是“試”出來的,沒有成例可循。從一輪徵詢到方案設計,再到二輪徵詢、簽約搬遷、選房,每往前走一步,都是摸着石頭過河。

  告別“政府包辦”

  居民全程參與

  7月22日上午10時,距離選房日期還有3天,但周芹的辦公室裏早已擠滿了人,不少居民按捺不住前來“探風”。

  周芹是駐場辦公居民組一組組長,作為部隊轉業的機關幹部,直面基層群眾,參與老舊房屋改造工作,她還是“頭一遭”。

  城市更新改建在“面上”,更要改進群眾的心裏。項目啟動之初,南京市主要領導帶隊開展實地走訪調研,秦淮區委邀請每戶居民參與到方案制定、設計改造全過程。一項創新之舉是,現場設了8個居民組,每組成員由區機關幹部、街道基層人員和越城集團工作人員組成,像周芹一樣下沉到一線的機關幹部有很多,各組員發揮所長,協同配合,為群眾耐心講解城市更新理念,消除大家心中的顧慮。

  盡可能獲得更多利益是大部分居民的想法。這些自建房幾乎都無産權,當老一輩過世,兒女都享有繼承權,繼承權公證就是一大難題,兒女都不願松口,都想借機分“一杯羹”。周芹記得,有戶居民始終不願意簽約,她要求拆除重建後拿3套房,“沒有房的家人這次都要解決住房”。

  怎麼破局?一個集結司法、民政、房産、律師等多部門資源力量的“多元化矛盾協調小組”應聲而出,從婚姻問題諮詢到繼承公證辦理,再到矛盾糾紛調解,只要居民需要,協調小組樁樁參與、件件過問。

  按照方案細則,2021年1月10日0點前,石榴新村原住民總簽約率必須達到97%,拆除重建方案才能進一步往下推進。如未滿足要求,項目即刻終止,相關部門擇期啟用“B計劃”——按照危房消險的要求,酌情對危房進行加固維修。

  陶瑩介紹,直到2021年1月9日上午,離目標數還差十多戶。看著項目指揮部電子屏幕上的數據停滯不前,大多數已簽約的居民也坐不住了,紛紛加入到勸説隊伍。“不能因為一小部分人而耽誤了整體進度,我們一起&&勸勸這些老鄰居。”當天深夜11時57分,最後一戶簽約,電子屏幕上的數字穩穩地跳到97%,陶瑩將這一刻保存在了手機相冊。

  “定制”36種房型

  解決“眾口難調”

  錢從哪來?這是老舊小區拆除重建無法回避的難題。

  根據《南京市城市危險房屋消險治理專項工作方案》,D級危房翻建資金可依照市、區財政和産權人3:3:4的比例分攤,産權人最終承擔建設費用的40%。

  經測算,石榴新村老舊住宅每平方米建設費用為7000元。按照上述方案規定,居民需自行承擔2800元每平方米的建設費用。

  陶瑩介紹,石榴新村300多戶自建房大多沒産權證,也就意味着無法上市交易。借助拆除重建,居民承擔少部分費用,新建的樓房不僅大幅改善居住條件,房屋交付後還可按實際面積領取不動産權證。“哪怕只算經濟賬,最終受益的還是居民。”

  石榴新村供居民回遷選擇的房型多達20種面積、36種戶型。南京回歸建築環境設計院建築所所長黃煒煒直言,石榴新村項目設計是她從業以來接過的最為棘手的案例。“最小戶型套內面積20平方米,隨後以2.5平方米遞增,最大套內面積67.5平方米,最高11層,最低4層,全部配有電梯和陽&。”前後經過70多輪修改調整,黃煒煒和設計團隊一方面求解最大容積率,力爭讓更多居民實現回遷“安居夢”;另一方面,新房設計盡可能精準對應舊房面積,按照拆除與回遷面積一致原則,公平優先,也避免群眾支付過多建設費用。

  敲定戶型、辦完手續,羅建馬不停蹄地趕往不遠處的項目建設工地,看著眼前6幢新樓拔地而起,他臉上充滿笑意,伸手指向遠處的一幢樓,那裏有他未來的新家。(徐 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