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0多家頭部企業落地無錫梁溪,形成“造衛星、發衛星、用衛星”全覆蓋的空天産業布局——

  一個老城區,何以能問天

  一部無錫史,半部在梁溪。梁溪區是無錫中心城區,悠悠大運河連着梁溪河,構成梁溪的水脈和文脈。清名橋、南禪寺、東林書院等歷史文化遺跡,顧愷之、錢鐘書等古今文化名人成就了梁溪無錫文化高地的地位。

  然而,作為老城區,梁溪第三産業比重過高、産業空心化嚴重。煥新賽道,梁溪布局商業火箭、衛星製造及應用、空間信息應用這3個相互關聯的百億級産業,截至目前,已有40多家行業細分賽道的頭部企業落地梁溪,帶動近百家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造衛星、發衛星、用衛星”於一體,“高軌、中軌、低軌”和“通信、導航、遙感”全覆蓋的空天産業布局。寸土寸金的梁溪,正蝶變為一座航天小鎮。

  問天,是偶然也是必然

  “走上航天賽道,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契機。”丁達偉,梁溪區委常委,分管科技、工業和信息化等領域的副區長。梁溪與民用航天結緣,丁達偉是全程親歷者。

  丁達偉口中的必然,是梁溪區的現實使然。梁溪區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86.8%,第二産業增加值只佔13.2%。為了避免中心城區産業空心化,梁溪提出做強都市工業,提高製造業在GDP中佔比,力爭2025年達15%—20%,工業産值破千億元。

  2023年新年伊始,梁溪區謀劃空天産業發展規劃,並&&《梁溪區空天産業生態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年—2025年)》,對目標任務、重點工作和保障措施進行精準定位。

  丁達偉坦言,梁溪一直都很明確老城區要換新賽道,但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明確要奔赴空天産業。環顧無錫其他兄弟城區,濱湖區的生物醫藥、新吳區的集成電路、錫山區的高端裝備、惠山區的汽車及零部件、宜興的節能環保都具有較強優勢,梁溪即使擠進這些賽道,也只能跟在人家後面跑,永遠沒有領先機會。

  “梁溪選擇空天産業真的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其他産業賽道人家都已搶先一步佔據高位,所以梁溪必須找到未來産業,瞄準新質生産力賽道。”

  一個偶然機會,讓梁溪闖進一個“高高在上”的賽道。

  “紫微科技”是梁溪接觸到的第一家航天相關民營企業,用丁達偉的話説,“是做飛船的”,現在回想起第一次見面的情形,丁達偉“內心五味雜陳”:“2022年10月,人家帶着PPT到梁溪來了,給我們介紹,什麼飛船啊、微重力啊……可太超前了,太未來了,我沒聽懂。”

  後來查資料,梁溪人才了解到,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民用航天領域的首家太空飛船公司,服務於航天新技術驗證和太空運輸等領域。紫微B300系列飛船,2022年9月在陜西成功進行大氣飛行試驗,目前正研發生産基於核心産品——“迪邇(DEAR)”系列太空飛船的B300留軌版飛船與返回版飛船,其中B300留軌版飛船也即將進行太空飛行試驗。

  航天賽道?梁溪人沒想過,一調查才發現,我國早在2015年就放開民用航天的政策,國務院相關文件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過去五年來,國內活躍的民用航天企業數量超過300家。

  梁溪人看到了希望。

  “2022年12月,和紫微科技第二次見面,我就請區委書記朱剛來聽,結果他也沒太聽懂。”丁達偉有點尷尬地笑了笑。

  如果只是“外行”領導沒聽懂也就罷了,可要命的是民用航天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長周期的特點,支持者看重回報,但反對者擔憂風險。

  事情的轉機,在於第二次見面後的一個晚上,和一個關鍵人物有關。那天晚上,朱剛和丁達偉兩人對於走不走航天賽道進行一連串“路演”。最後,談話聚焦到紫微科技創始人張曉敏身上。

  張曉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航天東方紅衛星股份有限公司原總設計師,是曾經的中國航天“國家隊”核心成員。

  “通過國家專業人才創業,把可靠的技術、理念帶到民營經濟中來,讓國家專業人才帶動民用航天、民營航天經濟降成本,這體現了國家對民用航天較大的支持力度,以及推動整個國家民用航天發展的決心。”朱剛説。

  想通這一層,梁溪專門為紫微科技進行定制化優待政策和配套扶持,並由科創母基金跟投,通過與企業共擔風險,使紫微科技項目成為梁溪區引入的第一家空天産業企業。2023年底,紫微科技成功發射其自主研發的A10系列微型飛船驗證衛星“迪邇一號”,一舉成為行業明星。

  梁溪,真的要叩問蒼穹了。

  招商,鏈主帶動背後是共贏思維

  從2022年10月接觸紫微科技開始,梁溪對空天産業的招商就像“開了挂”,短短一年多時間,先後有40多家行業細分賽道頭部企業落地梁溪,帶動近百家上下游企業集聚。

  梁溪招引的是“鏈主”企業,即只要産業鏈的頭部企業到了一個地方,就會形成“鏈式反應”,帶動産業鏈上各個環節的企業紛紛跟過來。

  梁溪區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更喜歡用“朋友圈”招商來形容這種現象。“對於一個垂直細分領域來説,圈子不大,‘頭部’就那麼幾家,而且民用航天試錯成本太高,所以只要業內一個公認的‘大佬’去哪,那他的‘朋友圈’也會跟着來。”

  彭昆雅就是這樣一位“大佬”。

  彭昆雅是原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他的女兒是民營火箭頭部企業“東方空間”的創始人彭昊旻,現任東方空間(江蘇)航天動力有限公司總經理。2023年8月彭昊旻帶領東方空間(江蘇)航天動力有限公司團隊落地梁溪區,開展東方空間自研“原力-85”百噸級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的研發、生産工作,2023年12月中旬,“原力-85”半系統熱試車圓滿成功;2024年2月1日,“原力-85”首&整機在無錫市梁溪區揚名街道東方空間過渡廠房下線。

  “東方空間”落地梁溪,帶來後續眾多企業的合作,著名的“天儀研究院”就是其中之一。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楊峰,是民營航天界的“網紅大V”,致力於SAR衛星的研製和運營,而彭昆雅正是楊峰的偶像。楊峰發射的衛星不僅用彭昆雅推薦的“長征11號”,後來凡有發射需求,楊峰幾乎都要諮詢彭昆雅。彼時楊峰已經收到無錫另一地區的邀請,到無錫實地考察,可當他看到背靠彭昆雅技術的“東方空間”落戶梁溪時,楊峰心中的天平立刻倒向梁溪。

  信任是企業落戶的第一步,真正讓企業動心的,還是梁溪的製造業家底,以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決心。

  早在2009年,梁溪的揚名街道就誕生了無錫揚名傳感信息園。2023年,揚名組織了一場供需對接活動,“東方空間”與馬路斜對面的“雄偉精工”對接上了。看了“雄偉精工”的生産線後,雙方迅速敲定了協作。“年交付30發火箭,80%的配件可以在無錫本地採購,産業鏈條上的本土化協作,能讓單&發動機成本下降40%。”彭昊旻説,正是看中當地可以為火箭直接“開模”這樣強大的支撐能力,企業迅速簽約落戶。

  在今年6月13日舉辦的無錫空天産業(梁溪)發展大會上,《關於促進梁溪空天産業建圈強鏈築峰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新政發布,從加快産業生態圈建設、提高産業鏈質量韌性、加速構築産業鏈高峰等3個層面制定相關政策,為梁溪空天産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強支撐。

  其實,從接觸紫微科技開始,梁溪就為空天産業發展不斷創新政策。沒有現成政策供參考,他們就對接所有已落地、在談擬落地的企業,定制配套政策。比如,為了推動和支持空天産業生態圈“鏈主”級企業優先在梁溪落地發展,對項目頂尖人才(團隊)落地,採取“一事一議”方式,給予企業研發、設備、載體等一系列專項扶持。

  正是因為有了張曉敏、彭昆雅這樣的“大佬”背書,有東方空間這樣的鏈主企業落戶,有靈活的政策支撐,有適配的産業銜接,梁溪的航天産業招商才聚鏈成勢。截至目前,圍繞運載火箭製造與發射的“鏈主”企業東方空間,以飛船製造商紫微宇通為核心,梁溪引進中國商用電推進系統龍頭“遨天科技”、衛星激光通信“氦星光聯”、能源系統“銀河航天”、數字載荷“星移聯信”、相控陣“最終前沿”等空天産業上下游頭部企業40多家,初步構建並涵蓋衛星整星與組件、火箭整箭與組件、衛星應用等航天全域、全空間的産業生態圈。

  遠景,發力三個“小目標”

  未來會怎樣?丁達偉談到3個“小目標”——建設共享實驗中心、打造可複製全國的星際博物館以及全國首個地方民用航天集團。

  説起共享實驗中心,前段時間發生的一件事讓丁達偉記憶深刻:有的企業因為沒有及時對新型液體火箭發動機進行試車,延誤了科研進度。原因在於火箭發動機試車&造價高達五六千萬元,對於民營企業來説,成本太高。但丁達偉算過一筆賬:每次發動機“試車”成本最多10萬元,可市場收費80萬到100萬元,利潤率接近90%,精打細算的梁溪人看出了這個實驗&&的“錢景”。

  6月13日召開的無錫空天産業(梁溪)發展大會上,“梁溪空天産業共享試驗中心”“太湖空天動力研究院中試和應用驗證&&”兩大&&啟動建設,預示着梁溪朝第一個“小目標”邁出堅實一步。

  “我們的目標是讓梁溪變成空天實驗聚集地或者供應商,這塊做好了,解決企業‘卡脖子’問題的同時,也會形成一個新産業鏈。”

  在無錫空天産業(梁溪)發展大會召開現場,另一個令人矚目的項目是佔地100畝的“星際博物館”建設規劃正式發布。這是全國首家集産業示範性、沉浸娛樂性、科普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航天博物館,選址梁塘河濕地內,預計今年年底局部開園,2025年4月24日國際航天日試運行。“星際博物館”一旦落成,將讓更多人共享空天産業的發展成果。

  “星際博物館”是國企做産業做實業的一個實踐,而且很可能較快實現盈利。為此,梁溪空天科技集團投資並與星移聯信成立合資公司梁星有禮有限公司負責運營,每年按50萬人次測算,每年保底營運收入可達5000萬元。

  今年6月29日,全市首家航天文創禮品店在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試營業,這不僅僅是一家商店,更是一個集休閒、交流、航天文化體驗與科普於一體的創新&&,自開業起就吸引廣大市民、游客近距離感受梁溪空天産業發展的蓬勃動力,還能把“火箭”“衛星”帶回家。

  而梁溪的目光,投向更遠的未來。

  “我們組建全國第一個地方民用航天集團——梁溪空天科技集團,實現朱剛書記講的,國企要做産業做實業。”丁達偉説,空天科技集團還將深度參與産業投資與實業合作,不久後會成為全國首個擁有太空衛星資産和數據的地方國企。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國企不能只作為政府的投融資&&,必須做實體做實業才是做産業,才是國企的根本之道。梁溪既然發展空天産業了,就必須參與到落地的這些空天企業的共同發展過程中,比如直接參與到做衛星工廠和星座運營的産業鏈中來,除了星座本身的需要,我們如果擁有衛星製造産能了,就能積極參與到中國未來幾萬顆衛星製造市場。參與到實業,就融入了産業,這對於切換新賽道,其實是一種探路。”丁達偉説。

  眼下,氦星光聯、星移聯信、凱睿星通、蒼宇天基、紫微科技、航天雲機等多家企業將進入投産階段。梁溪也將把關注重點放在落地項目投産,並努力實現當年投産當年上規,力求儘早釋放空天産業對當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賦能作用。

  以後仰望蒼穹,鐫刻“梁溪”印記的星星會越來越多。(徐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