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22日,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年會在宜成功舉辦,全國300余項非遺項目精彩亮相窯湖小鎮。
據官方統計,活動期間,宜興全市累計接待游客58.69萬人次,超過16萬名觀眾涌入窯湖小鎮,沉浸式體驗非遺大集。線下火熱,線上聲量也不遑多讓。本屆年會吸引了近百家中央、省級、地市級媒體現場報道,數百位博主達人通過新媒體&&分享年會現場和非遺技藝故事。第二屆活動期間,全網話題曝光量累計突破16億。在與各地非遺項目的同&展演中,宜興的項目自帶高光,也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充分領略了宜興非遺項目的光彩。
非遺工藝品從博物館走入尋常百姓家,非遺資源有機融入文旅生活,深度嵌入文化産業發展之中……隨着時代發展,宜興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正從過去的搶救性保護、展覽式傳播,逐步回歸生産實踐和生活體驗,逐漸展現出日新月異的時代氣息和創新活力,在“出圈”路上“狂飆”向前。
保護中傳承非遺項目“活起來”
十番鑼鼓、西鄉獅子舞、小熱昏……在市文化服務全域聯動的帶動下,各表演隊的演員們對傳統非遺表演進行改編,入社區、進鄉村,一個個頗具特色的非遺節目輪番上演,讓群眾在家門口感受非遺魅力。
在保護中傳承,讓非遺項目“活下來”,更“傳下去”。宜興現有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名錄項目90個,非遺傳承人200餘人,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孕育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但非遺項目普遍存在“小弱散”、流失嚴重、難以為繼等問題,對此,宜興積極探索非遺活化利用改革,於2019年&&《關於推動宜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的意見》,並陸續通過完善名錄體系、拓寬培訓道路等一系列措施,有效促進非遺項目更好地保護傳承。近日,位於丁蜀鎮建新村的宜興窯藝陶瓷研究所內,培訓老師正在為青瓷製作技藝培訓班的學員們講解青瓷製作細節。作為首批江蘇省省級非遺工坊,宜興窯藝採用“公司+合作社+培訓中心+工作室+農戶”的方式,加大技藝培訓傳播力度,每年組織宜興青瓷製作技藝培訓班10余場,免費培訓1500餘人次,有效促成了青瓷製作技藝的發揚光大。
讓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才能讓非遺實現從“活下來”到“活起來”的跨越。近年來,我市進一步創新載體,通過節會展演、數字賦能等形式,促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吸引更多群眾加入到非遺保護傳承中來。在一系列非遺“入世”的有效措施下,宜興非遺項目和非遺活動逐漸走進了群眾的日常生活。其中,江蘇卓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通過線上元宇宙App,將原本只能在線下體驗的紫砂製作搬上雲端,讓用戶在線上就能親手DIY定制屬於自己的紫砂壺。宜興均陶製作技藝等各類非遺體驗項目走進市博物館、市文化館等公共文化場館,讓非遺文化觸手可及。
“非遺+旅游”宜興旅游“火起來”
蜀山古南街上體驗紫砂製作、梁祝故里近距離感受梁祝傳説、宜南山區學習紅茶製作技藝……眼下,眾多非遺項目,在宜興各大景區輪番登場,呈現獨特魅力,讓游客在非遺項目中領略傳統文化之美。
在旅游線路、旅游景點中融入特色鮮明、互動性強的宜興風俗文化體驗和非遺項目展演,在推進文化傳承的同時,大大拓展了旅游景點的內涵。夜幕降臨,在西渚鎮白塔村,非遺傳承人輪番用花棒擊打1600多攝氏度的鐵汁,10多米高的鐵花瞬間綻放在游客眼前。作為白塔村全新打造的文旅項目,《千年鐵魂·江蘇情》是以江蘇本土文化為內容、結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打鐵花”打造的大型山水非遺鐵花實景劇。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説,這個打鐵花非遺表演團隊是他們專門從山西引進的,這個全新的文旅項目,不僅成了白塔村旅游新亮點,而且為白塔村乃至宜興開拓夜間旅游增添了新力量。目前,白塔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5.5萬元。
當下,宜興各主要景區均有非遺項目開展活態傳承,越來越多的新媒介新形式也被利用起來,推動非遺項目與旅游經濟“聯姻”。善卷洞風景區開放了全國首個以“尋夢梁祝”為主題的溶洞,通過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將國家級非遺項目“梁祝傳説”中經典場景和人物加以提煉、深化,氛圍感拉滿。同時,宜興各大景區還不斷創新非遺文創産品的設計和製作,增強産品市場吸引力,擴大景區對外知名度。蝴蝶標本、梁祝郵票、梁祝系列小罐茶等……一系列非遺文創與現代設計巧妙結合,創意産品不斷涌現,正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成為受人追捧的潮品。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非遺文化加持之下的宜興旅游,引游客紛至沓來。2023年,宜興全年接待游客超3000萬人次,增長28.9%。本次非遺大會期間,度假區全區酒店民宿客房平均預訂率更是近80%。
煥發新生機 老手藝成新産業
盛夏時節,在丁蜀鎮西望村紫砂陶瓷專業合作社,拍打泥條的聲音不絕於耳,學員們正專心致志地學習製作紫砂壺。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成為助推西望村振興發展的“金飯碗”。目前,西望村超八成農戶從事紫砂産業,已形成集紫砂設計、製作、銷售、旅游等為一體的完整紫砂産業鏈,由工藝轉型為産業,村民人均年收入近10萬元。
在宜興,不少人嗅到了非遺項目裏的商機,把非遺老手藝變成了致富新産業。位於丁蜀鎮的宜興花木蘭食品加工廠內,瀰漫着淡淡的糯米香,裝着各色糕粽團圓的籃擔格外引人注目。黃文玲是該食品加工廠的負責人,也是宜興糕粽團圓製作技藝傳承人。“宜興人逢年過節或者辦喜事,都喜歡做點糕粽團圓送人,取取兆頭。”黃文玲説,店裏生意紅火的時候,一天可以銷售三四萬個糕團。
近年來,在宜興市委市政府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雙向奔赴”下,一項項非遺項目煥發生機,老手藝成致富新産業,非遺傳統技藝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走進徐舍老街,混合着芝麻、花生和麥芽糖的濃郁香氣便會撲鼻而來,作為無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豫和泰”小酥糖已有200多年歷史,是老一代人禮贈親友、佳節同享的“標配”。當下,在傳承人周航的手中,小酥糖技藝不僅得以傳承,更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的活力,江浙滬一帶的甜食愛好者不時前來尋味。在和橋龍泉食品廠,作為無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和橋豆腐幹,如今依舊堅持手工磨豆,傳承着最傳統的土法技藝。在繼承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守藝人”不斷改進工藝、豐富産品種類,從單純的豆製品拓展到喜蛋、筍黃豆、鹵花生、手剝筍等10余個品種。企業也乘上了時代的東風,産品上線了抖音商城,成為傳統非遺産品潮流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