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7月18日電(記者 朱旭東)“每天經過這裡,仿佛一下子打開了記憶的大門,回到了小時候。”家住南通市崇川區銀花苑小區的居民陳晶晶每次前往東方菜市場買菜,看到菜市場附近滿是“老南通”記憶的墻面彩繪時,都忍不住駐足觀賞。
東方菜市場已有近30年歷史,是老南通人熟知的“菜籃子”。為了改善菜市場周邊的軟環境,提升居民買菜時的視覺體驗,今年,城東街道對菜市場周邊進行了文化氛圍打造。

菜市場的南側,青灰色的倣古磚上墻,望江樓、灣子頭、龍王橋、北街等附近的歷史地名全都刻在墻上,儼然一幅地名印記圖。菜市場的入口處有一大塊黃色格柵,上面印刻着裁縫店、理髮店、豬肉鋪、包子鋪等多種圖案,生動展示了菜市場的煙火屬性。菜市場西側是東大街的入口,墻面上特別設計了黃色“東大街”標識,還製作了類似二十世紀中葉東大街建築樣式的文明宣傳欄。
菜市場作為與日常生活&&最緊密的地方,也是最熱鬧、最具有“生活氣”的社交場所,更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反映民生福祉的重要窗口。在持續多年對全區菜市場內部進行硬軟體提檔升級改造的基礎上,崇川區結合區情實際,在全區範圍內開展菜市場周邊文化氛圍提升行動。

“通過公益廣告、墻體彩繪、特色小品等形式,帶來獨特的視覺體驗,形成菜市場周邊的靚麗風景線,同時進一步豐富菜市場的文化內涵,讓市民朋友在買菜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文明熏陶。”崇川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季陸軍介紹。
聚焦菜市場周邊文化氛圍提升行動目標宗旨,全區各街道紛紛“動起來”。秦灶街道對新城菜市場外部的非機動車停車棚進行了優化,在停車棚背後臨街處,打造了白色的格柵,“我愛南通”“我愛秦灶”等大紅色的文明標識醒目又溫馨,還雕刻了鐘樓、電視塔、文峰塔等南通地標剪影,充分展現了新時代南通主城區風貌。“停車棚外觀的優化,更激發了大家內心的文明自覺。”市民張穎説,這麼美的停車棚,讓大家情不自禁想要把車停好,“不能破壞這道風景。”
文峰街道長風菜市場建成已有十餘年。雖然地方不大,但停車有序,看上去十分乾淨舒適。這次文化氛圍提升行動,充分利用外墻墻面,結合誠信經營、文明餐飲、煙火氣息等主題,開展了系列公益宣傳。“菜市場東側100多米就是夜市,菜市場的經營戶給夜市攤販送菜時或者平時上下班時,必定要經過這個墻繪長廊,可以潛移默化提升經營戶的誠信經營意識。”文峰街道三里墩社區黨委書記陳弼程介紹,這條墻繪長廊完工後,還吸引了不少居民朋友在此拍照。
因地制宜、精巧布局,目前,南通主城區已有27個菜市場完成周邊文化氛圍提升。“接下來,我們將持續推動剩餘菜市場文化氛圍打造,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讓‘煙火氣’更具‘文明范’。”季陸軍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