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由丹陽蘇慧創腦科學研究中心與全國多所高校主辦的全國巡迴腦科學沙龍走進清華大學,百餘位專家、學者和科研人員共同探索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在心理學研究、建築工程、航天工程、安全駕駛等領域的應用前景。
“做好傳統産業轉型煥新、新興産業發展壯大、新質生産力培育‘三篇文章’,加快推動産業發展與科技創新協同並進、融合共進,把丹陽打造成滬寧線上更具辨識度的創新發展高地。”丹陽市委書記王成明&&,聚焦“把優勢做優、特色做特”目標定位,丹陽將提升産業質效作為重中之重,加快打造現代化“智造名城、運河明珠”。
固本育新 鑄造經濟增長強引擎
近日在江蘇工大金凱高端裝備製造有限公司,工程師們正忙着調試設備、組裝新産品、進行性能試驗。落戶丹陽高新區以來,該企業以眼鏡産業為突破口,自主研發了國內首條用於生産高端車房鏡片的自動化生産線,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還與萬新光學、瑞爾光學等本地企業合作,大大提升了鏡片生産效率和良品率。
丹陽民營經濟起步較早,目前擁有1.7萬家製造業企業,厚實的産業基礎為産業創新奠定了優勢。作為全省14個國家創新型縣(市)之一,今年該市&&《丹陽市科技創新引領服務産業創新行動方案》,圍繞創新主體培育等制定16項舉措,重點圍繞眼鏡、汽車零部件、五金工具、大家居四大傳統産業,加快推進裝備升級、技術改造,持續提升産品附加值、企業競爭力和産業貢獻度。預計今年全年將實現技改項目數量增長超50%,技改年度完成投資增長近30%。
線上接單、線下服務,全國200多家門店隨時為消費者提供從車輛內飾升級到外觀改裝的多項定制化服務……江蘇谷高汽配有限公司扎根汽車行業30年,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汽車改裝行業走出一條“製造+服務”新路。“我們日常所需産品配件超5000個品種,得益於界牌鎮雄厚的汽車零部件産業基礎,公司100多家供應商裏有80家都是本地企業。”這家企業負責人谷立新説,去年公司實現銷售1.3億元,今年上半年呈現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充分發揮‘創新型産業集群建設’和‘重點産業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創新突破’的先發優勢,全面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丹陽市市長宋飛雄&&,將聚焦政策引領、典型引領,用好鼓勵存量企業轉型升級若干政策,發揮龍頭企業示範帶動作用,力爭到2025年,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30家以上、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逾200家。
聚“鏈”成勢 創新型産業集群蓄勢崛起
盛夏時節,位於丹北鎮的天工國際生産車間裏一片忙碌。該企業投資3.6億元打造的7000噸快鍛一體成型項目,可滿足汽車輕量化核心結構件一體化壓鑄件集成要求。作為國內粉末冶金、高速工具鋼、模具鋼領域領軍企業,天工國際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術,投入10億元實現科技産品産業化。今年1—5月,企業實現銷售45.6億元,繼續領跑行業。
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發展新動能。丹陽圍繞大健康、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産業,以“集群思維”加快強鏈補鏈延鏈,提升産業規模和市場份額。今年1—5月,丹陽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52個,總投資209.84億元。
近日,丹陽市凱鑫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的3.5噸真空感應熔煉爐成功完成試爐。採用該項技術可在極端真空環境下實現高純度、低氧含量的合金熔煉,材料性能的一致性和穩定性也大大增強。作為一家專業生産鎳基合金焊絲材料的高新技術企業,凱鑫合金通過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挖潛降本,提高生産效率,增強産品競爭力。今年1—5月,企業實現銷售8830.33萬元。
為了讓企業更高效地獲得科研收益,丹陽以科創&&能級躍升帶動全域創新提質擴能。目前,該市共有包括江蘇省(丹陽)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在內的7家公共技術研發中心和81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為産業創新提供堅實支撐。
落子布局 搶灘未來産業新賽道
對用戶眼睛進行3D建模掃描,根據掃描結果以及年齡、應用場景等數據,在雲端服務器計算出鏡片3D模型,實現驗配精準度提高5倍……位於丹陽開發區的洪旭德生科技公司,研製出全球首套五度數字化驗配定制系統,目前已應用於國內多個知名眼科醫院等。“我們公司共擁有AR/VR相關發明專利11項,去年建成丹陽首家‘5G數字智造中心’,目前50萬套智能穿戴高端AR眼鏡生産線項目正加緊推進。”該公司總經理吳曉旭説。
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不斷開闢高質量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丹陽把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發揮僅一、明月等企業引領作用,更大力度推進“智改數轉網聯”,以新理念、新思維帶來新業態、新成效。同時,通過豐富青少年視力保護、文旅體驗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VR、AR等産業布局,搶佔元宇宙新賽道。
丹陽天祿眼鏡電商有限公司開發了天禧骨傳導藍牙眼鏡,融合骨傳導式助聽器,為聽力受損的老年人帶去便利;明月鏡片通過自主研發建立“眼球數據庫”,開發的青少年近視管理鏡片、學生讀寫系列鏡片廣受好評;泰科微通訊憑藉B5G中低頻天線産品和6G高頻毫米波天線産品,成為通信天線領域的領跑者……丹陽探索構建龍頭企業牽頭、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聚力整合産業鏈上下游創新力量,顯著縮短關鍵技術從研發到市場應用的周期,促進一批科技企業快速成長。(晏培娟 艾培 步堅平 酈昌 朱棟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