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節假日,太倉市沙溪鎮香塘村就會涌入大批游客。看到車子不斷駛入村子,村民陸惠英在家門口插上一塊醒目的牌子,上面寫道:“甜蜜香塘歡迎您,來我家停車免費哦!”隨着村裏LINE FRIENDS露營基地越來越“出圈”,停車位愈發緊張。陸阿姨帶頭後,周邊村民也跟着敞開大門,讓游客進到自家小院停車。

  作為12次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縣級市,太倉深刻認識到道德修養關乎人民美好生活,當地從點到面、從個體到團體、從區域到全城,構建起公民道德建設的“四梁八柱”。

  抽象的道德建設具象化

  “我建議‘家園建設’可以新增‘建設美麗庭院’板塊,你們覺得怎麼樣?”“很有道理,現在房屋拆建矛盾基本沒了,可以把‘依規翻建農房’換成這一點。”6月25日,太倉市璜涇鎮雅鹿村村民委員會,幾位道德評議團成員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討論村裏文明家庭誠信積分卡的評審內容。

  每年7月初,都是雅鹿村最繁忙的時候:既要對上一年度文明家庭誠信積分進行評分,又要根據實際情況更新、優化下一年度的積分評選項目。作為太倉第一個全國文明村,雅鹿村2017年試點開展文明家庭誠信積分管理試點工作,在沒有現成經驗可參照的情況下,從品德培育、家風建設、鄰里和諧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摸索出一套積分管理體系,用一張張文明家庭誠信積分卡記載村民的文明行為。“保護公共環境”“和諧鄰里關係”“倡導移風易俗”“參加志願服務”等五大類十項內容,經戶主自評、小組核實和評審站審定後,確定最終積分,根據每家每戶的積分確定家庭星級水平。

  “積分評比已經融入日常生活,村裏環境變整潔了,鄰里之間也更加團結友愛。”作為上一年度的五星家庭之一,村民王靜竹説,“剛開始實行時,我們以為是配合‘走走過場’,但在一步步推進過程中,對榮譽感的追求促使我們積極參與志願活動,爭相為村裏發展提意見,每家每戶你追我趕、家庭成員間相互督促成為常態。”

  雅鹿村積分管理的成功,為太倉全面推行文明家庭誠信積分制度樹立了樣板。“積分管理讓大家有鏡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標杆可見,一個個‘盆景’變為‘風景’。”太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千里&&,太倉通過積分制把抽象的道德建設內容具象化,從個體和家庭的道德培育延伸拓展到一個城市和整個社會的文明滋養,切實提升全體居民的道德素養。目前太倉積分管理已經實現160個村(社區)全覆蓋,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複製、可借鑒的實踐樣本。

  2022年,基於這項“太倉經驗”,蘇州市發布《鄉村振興新時代農村文明家庭創建評價指南》,該指南被確立為蘇州市地方標準。

  看不見的文明變得可觀可感

  在文明家庭誠信積分推廣過程中,太倉意識到每個街道、村、社區的實際情況各不相同,因此,這項制度不能簡單複製,而是需要因地制宜開拓創新。

  走進太倉市城廂鎮電站花苑18棟1單元樓道,“睦鄰照相館”映入眼簾,攝影背景墻、老式縫紉機等懷舊場景讓人誤以為“穿越”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站村黨委委員施權洋介紹,電站花苑是城廂鎮電站村、東林村和萬豐村3個村的動遷小區,老年人居多。針對老年人群體喜歡聚在一起拉家常的生活習慣,電站村根據村民生活需求、興趣愛好等,將23棟單元樓道打造為23個主題鮮明的“睦鄰點”,比如睦鄰童樂館配備兒童游樂設施,睦鄰學習館供學生們閱讀學習,睦鄰記憶館讓居民翻閱老照片、回憶舊時光。一批熱心的村民小組長和志願者,自發組織文化服務、議事調解活動,小區居民的志願服務、文明行為等被納入積分統計,居民根據家庭積分換取禮遇券,看不見的文明內涵變得可觀可感。

  “我家去年積分排到村裏前十,終於有機會用積分認領梨樹,8月我們就能吃上新鮮的翠冠梨啦!”67歲的沈建忠是從村裏集中遷至電站花苑的“原住民”,熱心鄰里間的互幫互助,家庭積分名列前茅,沈建忠可以在村裏的“開心農場”認領一棵梨樹,結出的梨都能歸其所有。

  雙鳳鎮依託省級非遺雙鳳山歌,創作《鳳雅山歌》作為居民文明公約,聘請“太倉好人”陸鳳娟教唱,讓文明公約傳播更接地氣;城廂鎮地處太倉主城區,與商圈合作開展積分兌換,居民拿着積分卡可享受消費優惠。眼下,太倉正在打造金倉田園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城廂、沙溪、雙鳳3個鎮“連片抱團”,探索打通跨區域積分管理。

  崇德向善風尚遍佈城鄉

  “張老伯,您放着別動,我們來幫您!”6月底,連續多日的梅雨讓張耀明家的院內積了不少水。他正在打掃時,沙溪鎮渠涇村工作人員周佳佳帶着幾名志願者上門。

  “用積分換取食用油、10斤大米還有餐巾紙。”張老伯熟練地“點單”,周佳佳則在一旁計算:“油20分、大米30分,加上理髮10個積分,老伯我給您扣了啊!”算完後,她又將當天志願者的志願服務時長納入積分。

  一邊是居民“消費”積分,一邊是志願者通過服務“積攢”積分,這樣的良性積分“循環”在渠涇村成為常態。沙溪鎮宣傳委員吳越介紹説,張耀明是村裏的鄉賢,退休後發揮“餘熱”擔任農家書屋圖書管理員,每天組織村民到百姓茶館協商議事,為村裏發展建言獻策,張老伯也因此成為村裏的“積分大戶”。

  幫張老伯理髮的團隊,是街坊鄰里都熟知的“歸莊阿姨”志願服務隊。服務隊帶頭人梁雪芳志願服務時長超過8000個小時,帶動180多名志願者加入志願服務。在太倉,30余萬名註冊志願者和1500余個註冊志願服務團隊,活躍在助老幫困、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等各領域,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良好風尚遍佈城鄉。

  太倉不斷強化好人激勵措施,定期對道德模範、最美人物、身邊好人表彰激勵,為其提供成長、成就、暖心、文化、幫扶等多項禮遇,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報的價值導向。目前太倉累計發放各類禮遇價值53萬餘元,越來越多的群眾主動投身道德建設中。

  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義務指揮交通的志願者;社區街坊,鄰里間互幫互助;景點公園,文藝作品送來“精神食糧”……目前太倉涌現出各級各類典型共472人,其中中國好人16位、江蘇好人23位、江蘇最美人物4位。向上向善的文明力量凝聚成燎原之勢,成為太倉最鮮明的城市標識。(范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