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防汛巡查人員正在巡查太湖大堤。(敖翔 攝)

  9日早上8點不到,位於宜興周鐵鎮歐毛瀆村的太湖大堤段上,十多位綠化養護工人已忙碌起來,正清理大堤背水坡雜草。“梅雨季後,草木生長迅速,雜草清理工作這兩天要全部完成。”洋溪村幹部陳敏強介紹。

  同一時間,在太湖大堤漁港段,河湖堤閘所工作人員已經在大堤上巡查了。工作人員薛小興告訴記者,巡查重點是堤防迎水面是否有浪坎和脫坡,背水坡是否有滲漏水、鼓泡、陷坑。

  按省委省政府部署,我市於7日起對河湖及水庫塘壩加強巡堤查險,重要堤段24小時不間斷。市防辦人士介紹,此次突出重點堤段排查,對穿堤建築物、薄弱堤防段、白蟻段、企業佔用段、交界段列出清單並加密巡查頻次。各地也要對重要河湖、圩區、水庫塘壩等開展常態化巡堤查險,做到全覆蓋、無死角。據悉,持續了9天的太湖洪水藍色預警昨日解除,太湖平均水位已降至3.79米。

  “7日開始,我們村幹部和巡堤查險人員分成兩班,全天候不間斷巡堤。”宜興丁蜀鎮浦南村書記韓鋒説。丁蜀鎮太湖大堤總長17.61公里。據該鎮水利站工作人員孫憶媚介紹,該鎮組織了85位巡查人員開展日夜不間斷巡查。在搶險力量配置和物資前置工作上,除了備有木樁、編織袋外,該鎮還儲備了4000噸防汛塊石,組建了2支機械化應急隊伍。

  據宜興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宜興太湖大堤涉及沿線3個鎮(街道)22個村1個示範園區,總長39.66公里。宜興早在6月22日起就開展了堤防巡堤查險工作,自7日起又加強了巡查力量,每小時巡查一次。此外,還積極利用無人機、紅外線監測等手段輔助巡查,以提升巡查效能。截至9日,宜興市19座水庫、37座重點塘壩、2041座閘泵站及重要河湖堤防運行正常,未發現新增水利工程險情。

  “堤頂、臨背水坡、堤腳及堤防工程管理和安全保護範圍的區域都要檢查到位。”長期在太湖邊從事大堤巡查、藍藻打撈工作的金建國告訴記者。據周鐵鎮水利站工作人員劉天夫介紹,該鎮近八十位大堤巡查人員除了要重點檢查堤防迎水面、背水坡外,也要檢查堤腳以外的水塘、水井、溝渠、洼地等區域。“晚上工作難度大些,要拿着手電筒照着查看。”金建國説,“做到眼尖心細,一米一米查、一步一步巡。”

  在太湖大堤貢湖堤閘所內,工作人員余嘉萊、薛朦正密切注意着指揮調度室的監控大屏,大屏上實時顯示太湖、內河及閘站的水位情況。貢湖堤閘所管轄的太湖大堤有12公里,沿線有楊幹港、壬子港、廟港、新港等6個閘站。除了常規的人工巡堤方式,該堤閘所還借助遠程監控技術手段聚焦關鍵點位,實時精準掌握一線水位等信息。

  除了漁港段、貢湖段,從8日開始,從東到西,西向湖灣濱湖境內的太湖大堤上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從人力、物力等方面做了充分準備。據悉,濱湖區以街道板塊為主體,統籌結合堤防管理單位和沿線村組、社區力量,在太湖水位接近警戒水位時,濱湖重點堤防岸線將實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每班巡查人員不少於3人,按照1小時巡查一次的標準巡堤查險。

  除了重點區段,考慮到受降雨影響太湖水位有上漲的趨勢,目前濱湖境內太湖大堤上的所有港閘全部備足排澇泵車、木材、防汛“三袋”、塊石等搶險物資和巡堤力量,確保一旦遭遇險情,能夠第一時間展開搶險救援。

  值得一提的是,為進一步增強水利工程搶險處置能力,濱湖區還充分借助社會化機械設備,江蘇亞歐、恒誠水利、市給排水工程三家企業可為太湖大堤沿線提供挖機、搶修車、隨車吊、排澇泵等搶險設備。

  8日17時,江陰利港街道農村工作科科員洪宇忠走到長江大堤上,檢查巡堤查險情況。“長江每天有兩個高潮兩個低潮,現在是今天的第二個高潮,要多加小心。”洪宇忠提醒巡堤人員。8日,長江江陰段第四次水位超警,加強堤防巡查已是江陰水利局、沿江鎮(街道)及企業的第一要務。“水位差越大,堤防承壓就越大,平時看著不起眼的小孔隙在壓力差下,滲水量會很快加大,從而影響堤防安全。”洪宇忠説。

  水位超警,堤防巡查精細度也隨之提升。現場巡堤人員都拿着用於標記問題點位的小紅旗,用於除雜草填土的鐮刀、鐵鍬,以及救生衣、反光背心和手電筒。洪宇忠介紹,利港街道有長江堤防12.88公里,街道將管護的堤防段分成5段,每段都有2至3人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除了帶齊硬體,巡查也比平時更細,不僅要看堤坡、堤腳水清還是濁,有沒有水泡、水波,還要聽有沒有異常流水聲,用手捏土塊、試水溫等是否正常,以及用腳踩、感知堤防泥土有無發軟髮虛等異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