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隨基層幹部再訪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

  三個社區,如何“福上加福”

  “住在這裡很有福氣,古色古香,到處都是古跡、到處都是名勝、到處都是文化。‘百步之內,必有芳草’,這句話可以用在這裡。”去年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蘇州古城東北隅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考察,強調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裏傳承好。

  新要求、新氣象、新期待之下,這個歷史文化街區發展如何?記者選取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內的鈕家巷社區、大儒巷社區、歷史街區社區作為觀察點,這裡既是上萬居民的生活地、近千商戶的經營地,也是國內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透過3位社區黨委書記的工作場景,記者探訪當地如何一步一個腳印,為街區聚起更多“福氣”。

  守護“老寶貝”

  “江伯伯,今朝倷是老壽星。”“這只壽桃蛋糕真格漂亮!”“祝您生日快樂、健康長壽!”6月30日上午10點,鈕家巷一處民居熱鬧起來,在古舊書業工作80餘年的江澄波在親人和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的陪伴下過99歲生日。“下這麼大雨,兩位書記還特意來一趟,謝謝!”江澄波説。平江街道黨工委書記袁碩旻、鈕家巷社區黨委書記張英纓與江老熟識,他們笑着説:“您是壽星,也是寶貝,我們來沾沾百歲的福氣!”

  鈕家巷東接平江路、西臨觀前街,是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內東西向的一條街巷,自古以來名人輩出,潘世恩宅、蘇州狀元博物館等皆坐落於此,江澄波的文學山房舊書店也是這裡的文化地標。原本,一行人計劃在店裏過生日,但雨天路滑,大家擔心江老出門不安全,便改在家裏過。

  “先拍張全家福吧!”説話者是社區攝影志願者鮑俐文。今年74歲的鮑俐文戴鴨舌帽、穿運動服,她架起三腳架,調好單反相機後説:“看這裡,一起説長壽。”一片“長壽”聲中,鮑俐文迅速按下快門鍵。上世紀90年代,鮑俐文在與鈕家巷並行的建新巷經營攝影工作室。如今店不開了,但她依然愛攝影、愛古城,每年江老生日她都會&&拍一組照片。

  “你們都是社區的‘老寶貝’!”與眾人告別後,張英纓快步往高繼國家走。67歲的高繼國頭銜很多,居民小組長、“海棠先鋒”、網格長、護井隊隊長……居民都説他是“泉眼”,井水狀態他看一眼便心中有數。梅雨季,張英纓看到社區網格群裏有居民反映一口雨水井水位較高,高繼國回復“馬上去看”。“現在情況怎麼樣?”“放心,已處理!弄一身水,剛換好衣服。”高繼國説。

  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的主街平江路,古稱“十泉裏”,因路旁原有10余口古井而得名。0.37平方公里的鈕家巷社區,有11口古井、17口老井,歷史最悠久的仁德泉始建於1924年,距今整整100年。高繼國所住的西大園7號大院裏,就有一口近百年歷史的古井。退休前,高繼國從事管網養護相關工作,被居民推選為護井隊隊長後,他帶着隊員們給老井編號,進行日常養護。高溫天氣,井水容易泛黃髮臭,護井隊又將開始新一輪巡查。

  共創好日子

  老人、老房、老設施,每逢颳風下雨,這“三老”是張英纓最擔心的,社區此前給區域內實住的76位獨居老人都建立了檔案。家住建新巷58號平江花園小區的沈家德今年85歲,腿腳不方便,一雙兒女在國外工作。臨近中午,張英纓熟門熟路來到沈家德家,社區食堂已經將飯菜送上門。“這樣我就放心了,你有什麼需要和我們説,買菜、送東西都行,電話都在上面。”張英纓指着夾在飯桌玻璃下的一張紙條,上面寫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座機號,以及張英纓和社工的手機號。

  “人好,環境好,日子越過越好了!昨天兒子打電話來也很感激,還説假期要回來看看我説的‘真花園’。”沈阿姨的“真假花園理論”在小區出了名,講的是小區改造前後的對比。平江花園建於1993年,與平江路隔河相望,有3幢36戶業主。由於年久失修、物業失管,小區環境一度“臟亂差”。

  “我就説名字是平江花園,但哪有花園的樣子,不像腔。現在是真得住在花園裏了!”沈阿姨家住二樓,推窗往外看,樓下綠化錯落有致,平江河、平江路近在咫尺。

  在張英纓的手機裏有不少平江花園改造前的照片,外立面、樓道破敗發黑,公區長滿雜草,居民“圈地”種菜,“改造的時候,一樓的居民幾乎每家都和我們‘吵’過。”“現在不吵了,居民還自發組建了業主群互相溝通監督,誰破壞小區環境和誰急。”

  在鈕家巷社區工作了16年的張英纓,參與並推動了一系列提升古城人居環境的“大工程”:“一塊匾”(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一隻桶”(古城居民家庭改廁工程)、“一口井”(古井老井治理)、“一根線”(古城架空線整治和入地工程)……“現在又多了‘一幢樓’!區里正在對1995年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張英纓説。

  賽銀巷10號有兩棟零星樓,樓棟一層類似現代小區的架空層,曾有個菜市場,現在是家超市,超市的樓頂就是居民樓的入戶大&&。看到有居民反映&&積水嚴重,大儒巷社區黨委書記王瑛約了“海棠先鋒”、維修工人一起來。&&上有不少自砌的花壇,種着花果蔬菜,雨水打落的葉子堵住了下水口,水已開始滲入超市天花板。一行人商定,抓緊疏通下水道,社區回頭和居民討論&&自治方案。

  接納“新夥伴”

  “這些年服務居民積累了些經驗,但服務商戶還是新手,要補功課!”去年6月,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區啟動“平江九巷”城市更新項目,對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的9條東西向貫通性街巷進行活態保護、更新改造,大儒巷社區佔了6條。王瑛&&,隨着商戶、游客涌入居民生活區,在商戶與居民、游客與居民間構建和諧關係成為社區的新挑戰。

  生活在大儒巷53號的7戶居民,回家要從大儒巷轉入一條20多米長、約1米寬的窄弄。大儒巷去年更新改造後,迅速成為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的一方旅游新天地,新店林立、游人如織。熱鬧之餘,居民也有了煩惱——這條小弄很快淪為電動自行車“停車場”。住在小巷深處的人回不了家,他們把問題告訴了社區。

  “我們和居民一起想了個辦法。在巷子口和入院處做兩扇半米高的籬笆,再把巷子扮靚美化。這樣電動車不能停,游客還可以走進來。居民很滿意,還自籌了經費。”王瑛説,施工已接近尾聲,墻上還多了一個彩虹藝術裝置。

  小柳枝巷5-1號的老房子屋頂出現破損,需要修繕,歷史街區社區黨委書記劉娟去附近一家酒店商量緊急情況下人員轉移的預案,回來路上發現附近不少商戶裝修産生的垃圾和施工用車放在倉街一處內凹空間裏。劉娟拍了照發給同事,又跑到路對面喊環衛工人來清理。

  “忙不忙,進來喝口茶!”經過倉街109號“慧一文房”,劉娟被店主錢文慧叫進店裏。這是一家書法主題文創店,“鎮店之寶”是平江十二景文創書簽,由劉娟送來靈感。錢文慧記得,她的小店開業不久,劉娟就送來社區朝霞學習組編寫的《平江十二景》上中下冊,冊子將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全國、省市級重點文保單位悉數摘錄,以此為基礎創作推出的主題書簽成為暢銷單品。錢文慧還受邀參加了歷史街區社區的書畫小組,每月最後1周的星期三,她都會來到社區,和書法愛好者們一起創作、交流。“就覺得我也是古城人,在這裡有自豪感、歸屬感。在平江路工作也很有福氣!”錢文慧説。

  “近段時間,街區開了不少新店、來了許多年輕人,他們帶來了朝氣和活力,不過商戶之間也要避免同質化競爭。”劉娟樂於和“新夥伴”交流,朝霞學習組編寫的介紹街區歷史人文的系列小冊子已出了20套,加印了無數輪,劉娟和同事上門拜訪商戶的時候都會帶着,“朝霞學習組的組員都是生活在古城、摯愛古城的‘老蘇州’,讓更多人了解古城文化、傳承古城文脈,是她們創作這些冊子的初衷。”

  小橋、流水、人家……在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游人的閒適、居民的安穩、社工的奔忙、店主的期待,共同繪成蘇式生活、福氣之城的美好圖景。(陳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