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年募集助學資金14691.44萬元,資助學生37212人——

  “滴水·築夢”工程照亮困難學子求學路

  “在我中學求學最困難的時候,‘滴水·築夢’助學工程幫助了我;在我考上大學後,‘滴水·築夢’助學工程仍激勵我一路前行。”曾經受助的王同學近日感激地説,“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自己要盡最大努力回報國家、回報社會。

  記者日前從省老區建設與鄉村發展“三會”(省老區建設促進會、省鄉村發展基金會、省鄉村發展協會)了解到,“滴水·築夢”助學工程持續籌資幫助高中階段困難家庭子女完成學業,十年來省“三會”共募集助學資金14691.44萬元,資助學生37212人。

  2014年初,時任省“三會”理事長的丁解民帶領省“三會”領導班子創設了“滴水·築夢”助學工程。僅用幾個月時間,就籌集助學資金300多萬元,當年6月在漣水縣啟動了“滴水·築夢”助學工程,資助了1650名困難家庭學子。到目前,受助學子分佈於全省13個設區市的83個縣(市、區)。

  什麼樣的學生可以獲得資助?明確這一點,是避免資助資源浪費、實現資助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一困難,二優秀,三堅決。”省老區建設與鄉村發展“三會”助學部部長羅會平介紹,項目建立遴選認定機制,在受助學生認定過程中,聚焦困難家庭的學生、品學皆優的學生、決心苦讀的學生群體。同時建立雙向透明機制,讓受助學生知曉資助的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讓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了解受助學生的學習和升學就業情況。

  在具體工作中,各方同樣嚴格把關。“我們組織專人學習相關規定,詳細了解受助學生的範圍、基本條件,深入摸清受助學生基本情況;與學校、鄉村密切配合,嚴格按照公開透明流程,確保‘滴水·築夢’助學工程的幫扶真正落實到品學皆優的困難學子身上。”宿遷市老區開發促進會會長潘玉利説。

  “資助並不是終點。”在羅會平看來,被資助的學生還需要學習和心理上的幫扶與關愛。“滴水·築夢”助學工程建立“會校聯動”機制,聯合學校針對受資助學生不同情況,提供學習輔導、心理疏導、職業規劃等,幫助他們進一步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促進其全面發展,並在14所學校設立了人才培訓基地。

  在漣水,“滴水·築夢”助學工程十年來累計資助947.7萬元、涉及4161名學生,每年有300名以上優秀的困難學子受到資助。漣水縣“三會”會長劉志寬介紹,為了保證“滴水·築夢”助學工程實施成效,每學期聯合學校對受助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思想道德狀況進行逐一分析、提出建議。在江蘇省泰興中等專業學校,校方積極組織受助學生進養老院、進特殊學校、進社區參加各類志願服務活動,增強他們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意識。

  許多受資助學生不負眾望,用助學工程傳遞的這束光,照亮了更長遠的人生路途。“滴水·築夢”助學工程先後資助33043名家庭困難高中生完成學業,高考升學率達96%;資助4169名家庭困難學生完成職業院校學業,已畢業學生升學、就業率達99%。這些學生就業後,基本上顯著改變了家庭經濟狀況。

  來自儀徵的方同學,在校期間苦練技能,在國家級機器人大賽中獲獎;來自沛縣的劉同學,通過刻苦學習考上了北京大學;來自興化的沙同學,完成學業後來到宿遷,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滴水·築夢”助學工程堅定了他們求學的信念,社會的關愛讓他們養成了堅韌、陽光的品格。

  “家境困難讓我在求學路上感到步履維艱,一度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出路。”裴同學是一個孤兒,爺爺奶奶常年臥病在床,高中時期的他曾對未來感到極度迷茫。就在他幾近絕望之際,“滴水·築夢”資助他順利完成高中學業。之後裴同學考入江蘇理工學院,繼而考上中國礦業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繼續讀研,如今是淮安市一名公職人員。“‘滴水·築夢’對於我來説,不僅僅提供了經濟上的援助,更給予我一種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我會將這份愛心和幫助傳遞下去,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裴同學説。

  越來越多的受助學生將資助轉化為自己前行的動力,並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石同學讀高中時期,父親因病失去勞動能力,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他一度打算放棄學業退學打工。學校團委書記汪洋主動&&響水縣鄉村發展協會,之後石同學被列為“滴水·築夢”助學工程資助對象,累計得到省“三會”“滴水·築夢”助學金6000元。這不僅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更讓他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如今,石同學已從南京師範大學畢業,考入華東師範大學讀研,他打算繼續讀博,將來在高校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

  “滴水·築夢”助學工程實施十年,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幫困助學,是我們公益性社會團體一項長期的義不容辭的責任。省‘三會’將動員和吸引更多的企業和愛心人士參與進來共同努力,使‘滴水·築夢’助學工程助力更多困難家庭的優秀學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出更大貢獻。”省老區建設與鄉村發展“三會”理事長閻立説。(程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