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通南北,國脈千里。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溝通江淮”,中國大運河由此誕生。歷代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在華夏大地上書寫曠古未有的傳奇。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十年來,這條“黃金水道”,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河道清朗、美景如畫、文旅興旺、産業發達……惠澤八方的中國大運河,承載着中華民族“精氣神”,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

  一

  大河湯湯,其水泱泱。

  司馬遷在《史記》中説:“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中國的先民很會利用水,他們依靠河流農耕、灌溉、定居,也很早就學會了借助水來運輸。

  作為整體的中國大運河,出現時間可以上溯至公元589年,隋文帝重新鑿通邗溝,並以此南下消滅南陳,中國迎來了第二次大一統。而後,隋煬帝整修中原以東水道,使關中平原與黃淮海平原、長江下游地區乃至幽燕之地在政治、經濟上&&更加緊密。

  自此,中國大運河作為一條溝通政治、經濟的大動脈,深深植入了中華大地。

  漕運盛,則運河旺;運河旺,則城鎮興。運河漕運日趨頻繁,帶來大量商品和貿易機會,吸引各地商販等匯集在沿岸。沿着大運河的路線,大量陶瓷、銅鏡、茶鹽等貨物送抵全國各地,甚至銷往海外。唐代詩人杜甫在《解悶十二首》中寫下見聞:“商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故驛樓。”外國商人經浙東運河至西陵,通過錢塘江換乘至京杭大運河,然後再駛向揚州。

  大運河串聯着城市與村鎮,哺育了恢弘的都城和鮮活的市井。洛陽、開封、杭州、北京,偉大的古都在大運河的滋養下成長;揚州、淮安、濟寧、德州、天津,大運河串聯起繁華的都市;張家灣、瓜洲渡、開弦弓,大小村鎮因為大運河而名傳千古……《清明上河圖》《姑蘇繁華圖》《運河攬勝圖》《乾隆南巡圖》,歷代畫家的妙筆丹青將運河風姿繪於紙上,展現出運河城市“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市井風情和繁華景況。

  二

  大河浩浩,其運迢迢。

  中國大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余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級行政區,連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生於斯、長於斯的運河兒女,生長出了怎樣的“精氣神”?

  我們首先想到的,大抵是一些具體的意象:燕趙的慷慨任俠,齊魯的儒雅博洽,中原的淳厚豁達,江南的婉約秀雅……不同地域表現出的精神特質,都和中國大運河息息相關。

  以山東為例,大運河山東段北接京津、南通江淮,一直是運河歷史上的咽喉要道。在這片土地上,運河與儒家文化相融合,催生出“國家大計,莫過於漕”的理念,表現出“誠國家永久之利”“實國家無窮之利”等利國利民的精神內核。

  今天的山東,是人口大省、經濟大省、唯一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既有“噸半糧”,也有“海上糧倉”;既有高端裝備等優勢産業,也有數字經濟等快速崛起……憑藉着愛國報國的熱情和敢闖敢幹的剛硬精神,山東人在新時代闖出了新的天地。

  目光向南。江浙地區,中國大運河連接起長江三角洲地區縱橫交錯的河網,從而使江南地區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大量人流物流通過水道匯聚江南、輻射全國,並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相連。大運河孕育出江南人靈活應變的鮮明個性、積極拓展的勇氣和開放包容的氣質。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人憑着“四千精神”,創造了一個個“無中生有”“有中生奇”“又好又快”的發展奇蹟,創造出第一批個體工商戶、第一批私營企業等數量眾多的“全國第一”;江蘇人憑着敢闖敢幹、首吃“螃蟹”的精神,實現了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外向型經濟的突飛猛進和創新型經濟的蓬勃發展……今天,作為長三角重要組成部分的江南運河沿線城市,成為中國經濟的排頭兵。

  從古至今,一代代人在創造、治理、保護和利用中國大運河的過程中,生長出尊重自然的科學精神、鍥而不捨的拼搏精神、甘於奉獻的犧牲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兼容並蓄的開放精神……這些精神融入運河兒女的骨血,代代相傳。

  三

  大河滔滔,其勢昭昭。

  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運河兒女發揚傳承千年的中華民族“精氣神”,讓中國大運河煥發出年輕的活力。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過去十年,中國大運河完成了一次次精彩蝶變。

  十年間,運河的航運水平極大提升。在河北,京杭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實現旅游通航,從“有水”到“有船”,京杭大運河滄州段“一船明月過滄州”的盛景再次變為現實。在山東,位於濟寧的龍拱港2023年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2萬標箱,濟寧的內河集裝箱航線可通達上海、武漢、重慶等50多個城市港口。

  十年間,多地整合沿線文化、旅游等各類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文創産業,實現古老運河文化的現代表達。以江蘇為例,揚州三灣古運河畔,從80多家企業聚集、環境堪憂到如今成為4A級景區,織就了一幅古韻今風交疊的生態人文景觀;淮安勾勒“産業、文旅、生態”三張畫卷,實施大運河“&&畫廊”戰略引領工程;常州致力發掘運河工業遺産“文化富礦”,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相互促進……古老的大運河正在成為活力無限的“城市會客廳”、生生不息的“人民幸福河”。

  十年間,運河兩岸經濟結構也悄然變身。在北京通州,依託優美生態打造的運河商務區正在加速建設,22944家註冊企業入駐,包括國家級綠色交易所在內的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戶,已初步形成現代金融服務産業鏈和總部經濟發展態勢。在浙江,位於大運河畔的杭州市拱墅區,正加快推進杭州大運河數智未來城建設,重點發展生命健康、數字經濟、智能製造三大核心産業,同時發力算力經濟、數字醫療、電子競技、新能源等細分賽道。

  運河沿線以不到全國10%的土地,貢獻了全國近一半的經濟總量,從歷史深處走來的中國大運河,依舊是帶動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引擎。新的十年,中國大運河仍將不斷催生新的産業形態、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創造新的美好生活,繼續為沿岸人民造福。

  尾聲

  運河通,物産豐;運河盛,國家強。

  中國大運河,這流淌了2500多年的碧波,在一代代人的持續呵護和接續建設下,脈動千年,生生不息。

  如今,中國大運河所連接的城市,正積極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以及惠及世界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曆盡滄桑的大運河走進新時代,不但再現榮光,更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從古老流向年輕,從中國流向世界,從當代流向未來。(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