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巧換思路,紫砂小鎮把老橋、老窯址、老市場“變廢為寶”
小小口袋公園,如何“一舉多得”?
一座原本要拆除的廢棄老橋,巧換思路變身街頭公園。近日,位於宜興丁蜀鎮的紅旗橋口袋公園建成開放。“一舉多得,既解決周邊居民的停車、家長等候、兒童游玩等民生問題,又增添了一處景觀、留住鄉愁記憶。”丁蜀鎮建設局戚利敏介紹。
據了解,紫砂特色小鎮丁蜀今年上半年已建成2個口袋公園,計劃下半年還將建成3個,屆時該鎮口袋公園將達到10個。這些投資不多、體量不大的鎮上小公園特色鮮明,不僅連接着“大民生”,更像是神奇的“魔袋”,體現着地方在城市更新中的用心。
民生為先
城市更新中的“畫龍點睛”
一條紫砂路,陶都故事會。路兩側大師工作室、藝術館林立,被譽為陶都産業人文景觀走廊。去年,丁蜀鎮新的紫砂路北延和雙龍路連接段建成通車,由於道路變更,老紅旗橋便不再通行車輛。按過去常規做法是拆除老橋,但考慮到周邊居民步行方便,更重要的是老橋拆除後周邊零星小地塊分散難以有效利用,政府與當地居民進行了多輪全方面的論證,最終決定保留該橋,並以橋為主體結合周邊地塊打造口袋公園。
口袋公園摸索的是城市發展進程中“見縫插綠”的路徑,如何更好地與當地百姓生活、民生需求等相結合?紅旗橋口袋公園的誕生便是城市更新語境下的一次“畫龍點睛”。
步入該公園,5000平方米的空間裏規劃出了100個車位。“附近店舖、小區、學校等人流量多,停車需求很大。”該項目現場負責人陳亮介紹。口袋公園設計前,相關部門做了詳細的排摸,附近沿街街道已規劃的停車位嚴重不足,解決停車難是重點。其次,還需滿足家長等待、兒童友好等功能。
橙色色調、時尚的造型……口袋公園整體風格偏活潑。記者在現場看到,老紅旗橋已“變廢為寶”,橋面規劃了多處花壇式座椅,沿着橋面往兩頭延伸,結合橋面下坡&階設置了階梯式座椅,植入了陶都元素,周圍還佈置有黑板書寫區,設置了簡易吧&、桌椅和流動廁所。
留住記憶
“老寶貝”煥新打造活力空間
細數丁蜀已投用的7個口袋公園,有些曾是紅火一時的市場商鋪,在時代洪流中日漸沒落,成為尷尬空間;有些曾是街區普通的轉角、違建遍地的夾弄,灰頭土臉、無人問津……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板塊,如何將老廠房、老窯址、老市場等“老寶貝”重新利用,煥新擁有不同記憶的土地,是丁蜀鎮考慮的重點。
丁蜀鎮西山農貿市場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地政府易地重建了現代化新市場後,對老市場地塊進行了口袋公園綜合改造。與一般公園不一樣的是,這裡功能更為齊全。原有碼頭上用於卸貨的樓梯改造為了親水階梯,並設置碼頭吊車雕塑,留住城市記憶;緊挨着親水階梯的原市場大棚,成了包含有籃球場、健身室等設施的社區健身中心;白宕河南岸,原地塊建築拆除後改造成的堆缸小院不僅呈現滿滿的中式風格,還是附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聚會聊天、看書下棋的好去處。
陶文化元素無處不在。同樣在最新開放的楊樹頭後窯墩口袋公園,湯渡社區黨總支書記閔震濤介紹,依託老窯址和部分老樹,布局增加了紅色元素,沿河建設觀光步行道,並把河邊的圍欄、公園的路面進行了全面的升級。
丁蜀鎮副鎮長潘雪倩介紹,丁蜀歷史城區改造遵循幾大原則,即以改善城鎮居民生活條件為主,融入當地生活,重在環境品質改善,同時始終貫穿傳承歷史陶文化的主線,於無聲處體現陶都生活特色和文化記憶。
串珠成鏈
沉浸式體驗陶文化魅力
口袋公園與城市公共空間、功能配套、景點等“串珠成線”,帶動街區綠起來、活起來,不僅讓城市成為“建在綠中”的大公園,更串起一條極具地方特色的風景廊道。
站在紅旗橋口袋公園往北看,造型別致的陶美術館僅有200多米距離。這座位於陶二廠的地標建築還未正式投用便成了網紅打卡地。陶二廠由老廠房紫砂二廠改造而成,打造集文創核心區、高品質生活體驗區、現代陶藝與科技融合區等多種功能與體驗為一體的一站式創意園區。今年端午市集吸引了4萬多人次前來打卡。
而在陶二廠的北面,是極具文化韻味的蜀山口袋公園。該公園約7000平方米,以“紫砂雅趣、蘇韻園林”為設計理念,巧用陶元素的沿河扶欄、連廊、景墻、假山等景觀元素,沿河新建人行步道、九曲橋、四角亭,呈現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水墨江南園林景觀。每年的中秋節、春節等傳統佳節,社區都會在口袋公園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
近年來,丁蜀鎮着重打造“陶式生活 自在丁蜀”城市IP。口袋公園與城市地標的串聯便是這一理念落地的生動詮釋。沿着蠡蜀路、紫砂路,有陶二廠、陶坯碼頭、黃龍山地質公園等多處陶文化地標,口袋公園穿插其中,讓游客置身丁蜀陶文化空間中,既能沉浸式感受到陶式生活的魅力,也可體驗到“自在丁蜀”的愜意與放鬆。(胡志傑 蔣夢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