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易澇點位納入“一張網”管理,實現實時監測“精準調度” 智能泵房破解橋隧積水難題

  6月1日起,無錫市進入主汛期,如何超前謀劃做好防汛準備?昨從市市政和園林局下屬照明和排水管理中心了解到,整治雨水排水“瓶頸管段”,無錫市公鐵下穿立交泵站改造正加速推進,同時,去年全市易淹易澇的重要點位首次被劃分為207個雨水單元,納入“一張圖”以實現精細化管理和實時監測。

  “近年來極端暴雨天氣頻發,給城市內澇治理帶來不小挑戰。”市照明和排水管理中心的李淵介紹,受限於歷史原因和早期建設水平,無錫市部分雨水管網出現了“衰老”情況,另外部分地區雨水管網暴露出漏接錯接、破損堵塞等“病情”,也給城市排水造成較大壓力。

  地勢低窪點的排水排澇一直是“老大難”問題。採訪中了解到,今明兩年無錫市將把“凹字形”設計的公鐵下穿立交易積水點整治作為地勢低窪點治理的重中之重。近日,記者在長江南路下穿立交泵站改造現場看到,周圍圍擋已搭建完成,一棟初見雛形的方形建築旁,切割機轟鳴、敲打聲陣陣,工人們正抓緊施工。

  “改造將公鐵下穿立交配套的泵站排水能力提升一倍,能大大緩解舊有泵站功率小、流量小、來不及排水的現狀。”新吳區住建局的王世傑介紹,依託各類“黑科技”,新建泵站還能實現智能化控制和可視化管理:當隧道內水位上升超過液位計、雨量計等“電子水尺”的標準,數據即刻傳輸至管理&&,由管理人員根據實時積水情況做出管理指令,同時下穿立交入口處的LED顯示屏有信息提示,能及時提醒過往車輛注意並遵守交通管理指令,避免人員車輛受困遇險。

  據悉,目前無錫市黃山路立交和吳都路、新華路、機場路隧道、長江南路下穿立交等8個點位紛紛迎來泵站更新,全市有25座公鐵下穿立交相關改造預計在兩年內全部完成,有望從根本上解決雨天立交隧道積水難題。

  從被動地“指哪打哪”到實時監測“精準調度”,科學治澇的過程中,今年新編制完成的市管道路雨水積水點防控手冊“點位圖”派上了大用處。鋪開地圖,積水位置、積水範圍、積水原因等易積水點位的具體信息盡在掌握。“根據易積水點積水嚴重程度,‘點位圖’在全市劃分了207個雨水單元,在降雨高峰來臨前,相關管理單位將對這些雨水單元提前進行排查、靠前處置積水隱患,通過更精細化的管理讓城市安全度汛。”李淵説。(王怡荻 姚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