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保護中探尋發展新動能,是人文經濟的內在要求。宜興地處太湖上游、長江流域下游,不僅有在全省堪稱一絕的山水,更在山水中孕育了深厚的人文底蘊。保護生態賡續“人文”、用好生態彰顯“經濟”,宜興該如何做好這份人文經濟學的考卷?守住綠水青山之“根”,打開金山銀山之“門”,宜興在綠色經濟中注入“人文韌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産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互利共榮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以水為筆 繪就幸福河湖新畫卷

  漫步西氿之畔,水波含情、鳥語花香,滿目皆是“清水綠岸、水下森林”的怡人景象。曾經的千畝魚塘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汪清澈氿水,氿底水草長勢茂盛,時不時還有飛鳥前來嬉戲。如今,西氿生態濕地已成為宜興生態文明躍升的又一“新地標”,未來還將被打造為集水生態凈化、生態教育和生態漁業研究為一體的新型城市郊野公園。

  水環境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直接影響着人們的生活幸福指數。一直以來,宜興與時俱進探索河湖修復治理新方式。其中,太湖治理已從水環境治理轉向水生態構建新階段。將藍藻變廢為寶、將清淤底泥“聚泥成島”種植蘆葦……當前,在積極實施化工企業淘汰退出、實行常態化生態清淤等的基礎上,宜興市大力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生態濕地及河(湖)口生態濕地建設,近年來共恢復湖濱帶濕地面積近75萬平方米,建成生態濕地13個。2023年,太湖水質藻情達到2007年以來最好水平,連續16年實現安全度夏。

  “如果只是恢復河湖自然屬性,沒有以人為本精雕細琢,就無法讓河湖真正走進人民群眾的生活。”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説,為了讓河湖治理的成果造福一方百姓,圍繞河湖水質與環境面貌“雙提升”,近年來,宜興市打造美麗幸福河湖516條,一個個興水惠民的新場景持續“上新”,不斷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其中,新莊街道對浯泗港採取科學系統、水岸聯動的治理方式,在清淤疏浚、整治養殖的同時,在河坡種植各類凈水植物,並點綴了各類賞心悅目的黃石小品,讓村民共享美麗幸福河湖建設的生態福利;芳橋街道退掉陽山蕩周邊1000余畝魚塘,並在周邊打造百畝花海以及融合紅色元素和健身元素的環湖步道,使其成為群眾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在得天獨厚的水上資源和後天努力的帶動下,宜興的水旅經濟漸入佳境。近年來,宜興先後舉辦了全國內河帆船聯賽、全國動力沖浪板錦標賽等一系列水上運動賽事,並以此為契機積極推動體育旅游與傳統文化、賽事、節事相結合,帶動摩托艇、帆船、槳板等水上運動蓬勃發展。以市水恩思迪帆船有限公司為例,其精心打造的帆船體驗項目年均接待量超5000人次。今年,宜興還將精心策劃“水上休閒運動季”系列活動,集中開展龍舟、帆船等比賽,同時舉辦水上運動夏令營等活動,持續提升水上運動的吸引力。

  因山而為 創造文旅經濟新繁榮

  這兩天,宜興國家森林公園南側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現場,熱度和速度齊頭並進。該修復工程總面積約30.83公頃,將採用生態重建修復植被,逐步恢復其原有生態系統。該工程是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中的子工程,今年年底,宜興市將完成所有子工程建設,涉及寧杭高鐵沿線、油車水庫周邊等40個礦山宕口,最終實現太湖流域水源涵養區內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清零”和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宜興有130多座礦山宕口。過去,宜興經歷過粗放型發展階段,開山採石讓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為了能夠撫平這些“生態傷痕”,讓一座座礦山實現“披綠重生”,近年來,宜興市始終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創新實施“礦地融合2.0”整治項目,逐步形成災害治理、生態復綠、景觀再造、土地復墾利用的礦山綜合整治模式。張渚鎮白雲山宕口等歷史遺留礦山的地質環境得到有效恢復,産生新增耕地面積400余公頃,釋放國土規劃空間1200余公頃。

  人文經濟思路下的保護性開發,讓原本資源枯竭的地塊成為資源集聚的寶地。在隱龍谷,曾經的礦山老闆轉行幹起了文旅産業,將灰頭土臉的礦山變為網紅打卡地,挖石採礦的村民在服務崗位上再就業。在青龍山,曾經廢棄的礦坑被雕琢成市民公園,為一路之隔的新城提供休閒場所。在芙蓉寺礦山宕口,滿目瘡痍的礦山搖身一變成為山上太湖石林立、山坡茶田環繞、山腳映山紅點綴的獨特自然風景,500余戶家庭依山打造秀美庭院,“景區化”的鄉村引來了絡繹不絕的游客。

  逐步走向綠色的同時,宜興創造出了文旅經濟新繁榮。依託宜南山區的大片山林資源,宜興市通過生態+文化模式,不斷推動綜合性文旅業態全面開發,深度挖掘紫砂文化、茶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産業活力,並通過生態+旅游打造高品質旅游體驗,建成湖㳇深氧健身公園、龍池山自行車公園等10多個體育公園,有效帶動了觀竹品茶“陶式慢生活”的禪意體驗游,“山、水、陶、竹、茶”的亮眼名片持續煥發新活力。

  和合共生 打造生態宜興新名片

  “我們在這架設了紅外相機,可以看見動物們十分活躍,其中僅花面狸就在一週內被記錄到了10余次。”眼下,來自江蘇環保産業技術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正忙着在龍池山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作為江蘇陸生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龍池山於去年被評為全省首批8個“生態島”試驗區中的一級優先保護區域,通過示範工程建設,將為生物棲息、繁衍、遷徙提供良好場所和生態通道。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宜興在持續優化綠色生態本底的前提下,建立起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站,構建起綜合觀測網絡,與此同時,圍繞人工干預和自然修復,拿出“定制化”保護方案。例如,在油車水庫和橫山水庫推進涵養區生態系統構建與穩定維持,恢復岸線植被,為水鳥營造棲息環境;布設多個保護區,在宜興國家森林公園設立銀縷梅極小種群保護區,在竹海省級森林公園探索建設桃花水母等珍稀瀕危動物保護區,對中華虎鳳蝶伴生植物杜衡實施遷地保護等。

  通過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宜興生物多樣性“家底”日漸豐厚。截至目前,共記錄到生物物種1898種,包括陸生維管束植物819種,陸生脊椎動物184種,陸生昆蟲393種,水生生物502種。看黑天鵝在湖中翩躚,賞彩蝶在野花中飛舞……對於市民來説,與這些小驚喜邂逅的機會越來越多。“這兩年我一直在陽羨湖觀測鴛鴦,今年的鴛鴦數量有200多只,比前兩年都多,可見生態正變得越來越好。”深圳的觀鳥愛好者盧克被宜興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吸引,在2020年帶全家搬到了宜興生活。來到宜興後,他成了宜興的愛鳥“代言人”,總計觀察到鳥類120余種。

  如今,陶都正用實際行動,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這樣的生態理念,也根植於宜興市企業家心中,為綠色發展厚植人文底色。其中,靈谷化工集團大力開展綠色化改造和科技創新,實現廢水“零排放”,每年節省30萬噸標煤、260噸水。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將污水處理廠從污染物削減基本功能擴展至城市能源工廠、水源工廠、肥料工廠等多種應用場景,實現水質永續、資源循環、能量自給、環境友好的追求目標。中建材(宜興)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18億元,建設太陽能裝備用光伏電池封裝材料項目,建成後將成為行業首個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雙碳示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