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暑期將至熱度大增,但仍存在重游輕學現象——

  自然科普研學游,如何邁向“研學優”

  “尋找雨花石”“開啟水晶球”“敲化石”“淘沙淘寶”……剛剛閉幕的南京礦博會設置2000多平方米的科普活動區,吸引大批參觀者前來體驗。現場,一個孩子挖出雨花石後興奮地喊道:看!我打開了地球“盲盒”!

  地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近年來,自然探秘類科普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衍生出研學游等沉浸式體驗。暑期將至,自然科普類研學游熱度大增,一些家長早早為孩子報班,準備在暑期“充電補能”。但一些研學游重“游”輕“學”,課程研發能力弱,既浪費孩子時間又加重家長經濟負擔。研學游如何邁向“研學優”?記者展開調查。

  探索未知,科普研學游“破圈”

  “這個‘中國哈達’好像嬰兒的襁褓。”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阿來日前在參觀江蘇礦物文化交流中心一塊形似哈達的藍文石時驚嘆。他在寫作時,經常受到礦石的 啟發或影響。在他看來,由三個“日”組成的“晶”字,象徵着漫長時間的演變。

  人類對於賴以生存的星球仍然充滿未知,如何讓地球“開口説話”,讓更多人了解其奧秘?博物館以“熏陶式”“沉浸式”體驗培養觀眾自主學習能力。此次南京礦博會上,南京地質博物館展出的宜興恐龍蛋化石備受矚目。該館總工程師續琰祺介紹,這是目前省內發現的唯一一批恐龍蛋化石,其1985年鑒定報告、地質剖面圖等相關原始地質資料也在本次展覽中首次和公眾見面。

  南京還有不少自然科普博物館。位於市郊的棲霞山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是著名的“棲霞灰岩”“象山砂岩”“南象運動”的命名地;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地球變化和生命演化的偉大歷程清晰可見;在南京雨花石博物館,一枚小小石頭展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與博物館相伴相生的,是各類自然探秘類科普研學活動。“灘塗有大量底棲生物,是候鳥遷徙路上不可多得的補給站。”今年“五一”假期,南京玄武區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學生任竣銘和媽媽覃女士報名參加鹽城大豐灘塗探秘研學活動。在一場關於灘塗生物的講座上,任竣銘認真記錄老師傳授的知識點——從潮汐現象到全球候鳥遷徙圖再到灘塗面臨的生態危機,兩張A4紙寫得滿滿當當。

  “孩子的表現讓我驚喜,他不僅認真做筆記,回到學校後還主動向同學們介紹所見所聞。”作為地質愛好者,覃女士一直鼓勵孩子接觸自然、探索自然。

  據南京礦博會主辦方提供的數據,此次會展到場超16萬人次,現場交易額超15億元,意向交易額達70億元。在離會場不遠的南京鳳凰國際書城,國內第一家開在書店裏的博物館“你的星球”自然博物空間實體店去年落地,這家空間實體店定期組織研學活動,帶領孩子們在南京的山野中尋找虎鳳蝶,在鹽城暗夜星空保護地裏仰望星空,在巢湖採集三葉蟲和腕足化石……參與者以四年級以下的孩子為主,最小的只有4歲。

  “我們推出的所有戶外活動都是親子類的,需要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完成。一方面是希望家長能夠參與孩子的成長,另一方面也希望將這種不斷探索的氛圍延續到課後,幫助孩子與世界不斷‘切磋’,從中收穫快樂和知識。”“你的星球”空間創始人之一、執行董事成冰峰説。

  激發好奇心,點亮孩子無限可能

  “能不能帶我們去挖石頭?能不能去觀鳥?我們現在有不少課程內容是被用戶‘推’着向前。”在成冰峰看來,自然生物與許多學科都有緊密&&。比如數學中有名的斐波那契數列,銀河系、颱風、古生物中的菊石以及向日葵的種子花盤等,都和其形狀一致。小朋友被逼着學不如自己主動學,通過探索自然了解學科知識,提出的問題越多,收穫也就越多。

  兩年前,方劍波化身“無患子老師”創辦金陵野趣自然博物館,主打自然科普和動植物觀察記錄活動。“世界很大,沒有人能夠認識全部生物,總會出現知識盲區。我們在課程中帶學生去接觸自然,他們如何自主觀察、自主探索,這對於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如何使用望遠鏡?如何快速定位想找的動植物?這些都需要在與學生互動中教會他們。方劍波以如何觀察昆蟲舉例,比如尋找樹葉是否有被吃過的痕跡,附近有沒有昆蟲搭建臨時休息的“小房子”,等等。對孩子們來説,參加課程的時間有限,但掌握方法要領後,觀察便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六一”兒童節傍晚,方劍波帶領幾個家庭去南京湯山夜觀,他提前兩天過去踩點。“戶外自然觀察的隨機性很大,哪怕是很熟悉的地方,實地活動時也常常出現變數,比如突然找不到想要找的昆蟲等,因此需要我們有足夠耐心,同時做好充分應對準備。”對於方劍波來説,每一次帶領孩子們探秘自然也是自己的一次溫故知新。他認為,要做好自然科普和動植物觀察導師,既要保持一顆童心,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也要保持一顆進取心,不斷學習積累。

  “化石修復前就像一塊‘石板’,修復後才能顯露出原本樣態。一般孩子修復一塊化石需要1小時左右,許多家長第一次發現孩子竟然如此有耐心對待一件事。事實上,並非孩子沒有耐心,而是沒有找到專注的興趣點。”在“你的星球”自然博物空間實體店,工作人員曹亞楓帶着孩子們修復化石,礦物修復設備、噴砂機、氣動筆等工具一應俱全。孩子們親手從1.5億年—5000萬年前的沉積岩中發掘植物、昆蟲、魚類等化石,不僅學習到地質和古生物知識,也培養了專注力與耐心。

  “研學不是灌輸式學習,而是引導孩子在自主學習探究中發現自身的無限潛力。”三年級小學生宣逸塵在爸爸宣旻的影響下,成為“自然科學迷”。去南京聽恐龍科普講座、在巢湖挖礦石、到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趕海……“以前孩子一直不會寫作文,參加自然科學探秘活動幾乎打開了他的分享欲,有一次去看了一塊魚龍化石後,直接寫出一篇千字作文。”宣旻&&。

  魚龍混雜,研學亂象待整治

  常州市民宋曉彬告訴記者,想找到一個專業研學機構並不容易。儘管他加過不少戶外研學微信群,群裏的家長也會相互推薦不錯的機構,但課程內容好不好,上過之後才知道。“我交過不少‘學費’,有的號稱‘優質團’,收費很高,但講解的所謂知名教授,根本不懂怎麼教小學生;還有的活動人好多,一個老師照顧不過來,講解自然不夠深入。”

  覃女士對此也感同身受,“自然探索類研學機構魚龍混雜,沒有相關的規範約束,講解水平、活動價格參差不齊,增加了家長為孩子選機構、選課程的難度。”在覃女士看來,老師的專業度、活動的趣味性等都是需要考察的因素。

  “研學絕對不等於旅游,不是一游了之。”中國研學合作旅行發展聯盟常務副會長、南京知行合一文旅創始人熊壯認為,研學應該是研究性學習,比如許多孩子雖然知道南京有雨花石,但不知道是從哪來的,因此雨花石研學並不能圍着石頭“走馬觀花”,而是需要研發雨花石科普、礦坑挖掘、雨花石非遺DIY等項目式學習課程。

  “有探究、有討論,才能讓孩子自主得出結論。”熊壯認為,盲目研學就像“無頭蒼蠅”,因此需要制定科學的研學目標,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比如想要挖出最好看的雨花石,就要知道雨花石長什麼樣,在哪可以挖到它,這時就可以引入雨花石的成因、歷史故事、詩詞文化等,再進行探究性動手實踐,往往就會事半功倍。

  相較淺層次的“只游不研”打卡式研學,一些“變味”的研學同樣擾亂市場秩序。一些機構打着研學的幌子進行培訓補習,還有旅游機構打着研學的名義“換湯不換藥”,直接將原來的旅游線路改成研學游。

  “研學游本質上是一門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為目標,學和研的分量應該佔據主導,應重點關注課程設計和學生能力提升。”南京師範大學旅游管理系系主任、江蘇省旅游學會研學旅行分會執行會長侯國林認為,優質研學項目應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科學的內容設置,這關係到學生是走馬觀花還是深度參與。熊壯建議,打造一支專業研學旅游指導師隊伍,明確其應具備的教育教學、旅行組織、安全應急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研發課程,將問題研究貫穿整個研學過程,讓研學真正入腦入心。

  天津市教委日前研究制定《天津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活動管理辦法》,嚴禁社會機構以研學實踐、夏(冬)令營等名義開展校外培訓活動,堅決查處違法違規行為。不得以組織研學實踐等為名開展變相旅游,堅決防止“只旅不學”“只學不旅”“天價收費”“到點打卡”等研學亂象發生,維護良好的教育教學和研學實踐秩序。(程曉琳 謝詩涵 張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