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編織“通勤+休閒”兩張騎行網,營造更安全舒適的騎行環境
無錫加速擁抱騎行友好城市
“愛騎百客”騎友供圖
規劃的“通勤+休閒”騎行網
隨着最近氣溫升高,夜幕下的錫城街頭,夜騎風潮愈發流行起來。“晚上沿着蠡湖、雪浪山、十八灣等‘騎行聖地’,一次刷上五六十公里,享受獨有的清涼與自由,甚是爽快。”無錫市騎友陸陽光,每週都要保持兩到三次的騎行頻次。6月3日是“世界自行車日”,昨悉,去年無錫市編制完成了自行車友好城市近期建設規劃,成為全省首個編制併發布相關專項規劃的城市。當前無錫正按照規劃指引,加快構建“通勤+休閒”兩張騎行網絡,為像陸先生一樣的騎友營造更安全、舒適、友好的騎行環境。
昨日記者在高浪路上看到,非機動車道路權清晰,分別用綠色和藍色的環保陶瓷顆粒為自行車道和電動車道做了標識。“自行車道寬2米、電動車道寬2.5米,加起來4.5米的寬度,可以説是現在非機動車道中最寬的了,給騎行者滿滿的安全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人士介紹,無錫擁有建設自行車友好城市的良好基礎,目前全市70%的主次幹路設有獨立非機動車道,90%的非機動車道設有綠化帶等物理隔離。細心的市民可以發現,在五湖大道和大通路十字口,有專門的自行車過街引導線,並在停車等候區域前用醒目的紅色標注了“右轉危險區”,提醒貨車等大型汽車右轉時注意騎車市民的安全。
“建設騎行友好城市不僅對倡導綠色出行、打造零碳城市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吸引年輕人關注、提升城市影響力的有力舉措。”參與規劃編制的北京宇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規劃師王赫説,雖然無錫有良好基礎和氛圍,但調研發現,自行車友好城市建設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在一些濱水岸線騎行網絡仍有“斷點”,部分中心城區道路受空間限制沒有非機動車道等,都需要逐步完善提升。
結合出行需求和騎行功能,規劃提出要加快編織“通勤+休閒”兩張騎行網。來自共享單車的數據顯示,無錫市自行車通勤需求主要集中在老城和太湖新城雙核間,同時以老城為中心的南北、東西向貫通性廊道初步顯現,因此,要在此基礎上,加快形成“一環+九聯+十一射”的通勤騎行網絡,暢通一些過橋、過路的騎行道“斷點”,提升便捷性和安全性。圍繞用好山水資源,構建“山水連城”的休閒騎行網絡,太湖、蠡湖、京杭運河、伯瀆港、馬山、陽山等區域都是可重點打造的騎行區域。
完善交通標誌標線、清理施工現場,惠源路(金惠路至堰新路段)道路提升工程將在本月5日完工,在惠源路與欣惠路、政和大道、文惠路交叉口都設置了非機動車二次過街交通流線,引導騎行人士安全過街。一條條舒適、友好的騎行道正為這座精彩城市“加分”。(王怡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