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給糧倉吹“空調”、充氮氣,江蘇大力提升綠色儲糧水平——
緊盯節糧減損,耕好“無形糧田”
風吹麥浪阡陌香,又到一年夏收忙。近日,江蘇大地上的小麥自南向北陸續開鐮。
“大國糧倉”守得好,“中國飯碗”才能端得更牢。全國糧食綠色倉儲工作現場推進會4月底在張家港召開。科技儲糧、綠色儲糧是保障庫存糧食數量、質量和儲存安全的“關鍵一招”,是守住管好“天下糧倉”的職責使命,是深化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的關鍵舉措。
讓糧食“生活安逸”,
現代化糧倉各顯神通
糧食存儲受到溫度、濕度等一系列環境因素影響。如何確保每一粒糧食都舒適地“躺在”空調房裏,讓它們過得舒服?
近年來,我省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進倉儲設施建設,推廣綠色儲糧技術應用,一批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糧庫建設完成並投入運營。
走進張家港市糧食産業發展有限公司沙洲中心庫,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穀物香氣。在糧倉旁,一台硫酰氟環流熏蒸機正靜靜地工作,該設備替代傳統的磷化鋁熏蒸,是糧食安全儲存的“護身符”。在糧堆上方,一台糧堆表層施藥機器人忙碌着,根據預設程序,在糧堆表層自動施放生物源儲糧防護劑,有效防治儲糧害蟲。此外,工作人員通過機房的數字糧倉管理系統,對整體儲糧狀況進行線上巡查,每個倉庫內的溫度、濕度、儲糧水分等數據清晰明了地展現在屏幕上,一覽無余。
儲糧技術的不斷更新,使沙洲中心庫真正成為糧食的“放心房”。沙洲中心庫主任楊衛文介紹,這裡使用了“糧堆智能通風系統”,能夠實現糧庫的遠程定點降溫通風。該技術的應用,讓糧庫的控溫水平達到新高度,“這是沙洲庫的專利技術之一,是我們的‘秘密法寶’。”
張家港市糧食産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治介紹,公司與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開展的“綠色儲糧技術集成應用示範”,有效延緩稻穀的品質劣變,保持大米的優良口感。公司稻穀在拍賣市場上備受青睞,網拍成交率也高於其他糧食購銷企業,已連續3年創下江蘇省同類稻穀網上拍賣的最高價紀錄,科技儲糧每年為公司增加效益超400萬元,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記者來到南京靈山糧食儲備庫有限公司,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的糧庫採用了“精準通風式低溫儲糧”技術。“我們利用機械冷源或自然冷源,通過整倉降溫、環流降溫、表層控溫、內環流控溫等方式綜合應用控制儲糧溫度,保持糧堆常年平均糧溫不超過15℃,局部最高糧溫不超過20℃,從而達到抑制害蟲活動和黴菌滋生、保障原糧品質、減少倉儲損耗的綠色儲糧效果。”
此外,該公司還採用了“冷卻壁式低溫儲糧”技術,即在冬季利用自然冷源通過機械通風,將糧堆溫度降到10℃左右;春季氣溫回升時,系統通過倉壁通風系統將冷風壓入近倉壁糧堆,通過負壓將冷風附壁定向性穿過糧層,形成近壁側冷風隔離帶,阻斷外界高溫對糧堆溫度的影響,解決“冷心熱皮”的問題,可實現平均糧溫常年不超過15℃,達到免熏蒸和低溫保鮮的效果,糧食在這裡“生活”得很“安逸”。
住進“呼吸倉”,糧食的體驗如何?鹽城市瑞豐穀物有限公司是糧庫新倉型、新工藝應用企業,該公司為糧食建了一座“呼吸倉”。
“這是單獨的倉房,倉房屋面在上下兩層之間設置了一道空腔層,使得隔熱層內形成風壓和熱壓壓差,順着通風百葉窗及時排出積熱,從而達到隔熱效果,這種倉型就是自呼吸氣調倉。”鹽城市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春雷介紹,這個呼吸倉能夠有效降低糧食的自然損耗,延長糧食的儲存時間,“我們是省內最早應用這種倉型的單位之一。”
綠色儲糧成效顯著,
保糧“堵點”依然存在
江蘇糧食播種面積連續14年穩定在8000萬畝以上,連續10年保持在700億斤以上,我省以佔全國3.2%的耕地,産出了全國5.5%的糧食。糧油加工業連續14年實現銷售收入持續增長,2023年已達3500億元,約佔全國8%。
與糧食大省相匹配的,是“科技儲糧”技術的領先。截至目前,全省全社會完好倉容超過4600萬噸,氮氣儲糧、“四合一”技術等成為標配,低溫準低溫倉容量居全國第一。當前,糧食儲藏已從單純追求數量安全,發展到兼顧質量安全、生態安全,綠色儲糧技術探索在江蘇大地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
“‘十四五’以來,我省立規劃、強基礎、抓管理、促創新,發揮高質量考核指揮棒作用,大力實施綠色倉儲提升行動,提高省財政補助資金標準和比例,加快現代化糧庫建設。”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李德介紹,我省在全國率先&&《關於加快推進現代化糧庫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提出“安全糧庫、智慧糧庫、綠色糧庫、美麗糧庫、廉潔糧庫”建設目標;起草了現代安全糧倉分級標準,開展了糧食綠色倉儲管理技術體系研究,評選出近年來行業創新優秀團體和成果,加快科技成果對接轉化,倉儲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在“建”的方面,我省推進糧食物流核心樞紐、節點城市和物流産業園區建設,完成4個國家糧食物流核心樞紐城市建設方案編制,累計投入省財政資金19.1億元,支持77個糧食倉儲設施項目建設,新增糧食倉容400萬噸,培育推進35個重點糧食物流園區建設,累計認定省級糧食物流産業園19個。
在“退”的方面,我省優化整合“小散舊”糧食倉儲設施,通過拆除、遷移或者改變用途,各地退出倉容約200萬噸,“現代型倉儲設施覆蓋率”達87%以上。
在“管”的方面,我省推進“五庫”建設,開展綠色儲糧標準化試點,在載體建設、技術創新、科普宣傳等方面推動糧食節約減損。無錫市創新編制《現代糧倉建設指引》,南京糧食集團、張家港糧食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入選全國綠色儲糧標準化試點單位。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糧食安全儲存方面依然面臨一些共性的難題,亟待破解和提升。最近召開的全國糧食綠色倉儲工作現場推進會指出,我國糧食儲備規模大、品種多、周期長,在糧食存儲方面,依然難以完全避免蟲霉損蝕、水分散失、幹物質耗損和品質劣變等保糧難題。
南京財經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沈飛&&,當前,就國內而言,糧食倉儲行業的智能化綠色化正在大力提升,但在人工智能、先進傳感器的應用方面,還有非常大的運用空間。“比如相應的技術體系還沒有建立、節能綠色智能管控技術還處於概念階段。”此外他建議,在智能化保管方面,比如稱重系統、品質檢測數據、濕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等要盡量做到互相聯通,建立成熟的智能決策系統。
同時,沈飛通過對糧食質檢領域的相關研究也發現,當前一些大型設備售價達幾十萬甚至一百萬元,糧食利潤低,大部分糧食企業負擔不起,需要上級政策扶持。
建設農業強國,必須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目前,全省糧食儲藏正由“無蟲害、無霉變、無鼠雀、無事故”的安全儲糧階段,向“綠色、生態、智能、高效”的優糧優儲高質量發展階段躍升。下一步,我省將&&《江蘇省現代化糧庫建設指南和管理導則(試行)》,以科技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設施和裝備升級為重點,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使糧食儲藏邁向現代化。
錨定綠色優儲方向,
寫好“減損”文章
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産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2023年,我省糧食總産量759.5億斤,增加5.7億斤,糧食面積、單産、總産均實現增長,增産方面有了顯著效果。
如何在已有成績之下,更好地寫好“減損”這篇文章,在“無形糧田”上“收穫”更多糧食?
“目前,我們正在試點多參數糧情監測系統的應用,通過雲圖測控系統,害蟲、黴菌、二氧化碳等在線監測系統實現糧食情況的實時、智能化監測,並期待進一步推廣應用。”在方治看來,目前我國的儲糧技術在全世界領先,還需要加強技術的推廣。比如,目前蘇州全域儲備糧已基本實現準低溫儲藏,如何讓全省其他地域也實現此技術,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推廣。
“從田間到餐桌,糧食最講究的是新鮮。”江蘇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徐斌説,糧食收穫後立刻進行低溫烘乾,進入冷藏庫,這在日本比較普及,可以做到保證色香味。我國糧食低溫乾燥技術也已成熟,但還未普及應用。他建議,針對糧食收儲損耗的問題,可以利用光伏發電實現糧食烘乾,既能將能源就地消納,又能降低糧倉烘乾成本,但是前期投資成本較大,需要當地政府集約化建設或給予一定政策、資金支持。
近年來,我省結合實際,利用自身的科技優勢在綠色儲糧、科技儲糧上已經有了多種嘗試。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肖延川介紹,我省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錨定綠色優儲方向,有效改善倉儲設施條件,大力推廣綠色儲糧技術,面向科技前沿、行業痛點,推進關鍵減損技術提質升級,減少糧食産後損失,助力耕好節約減損“無形良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倉儲基礎設施建設,將“現代型倉儲設施覆蓋率”納入全省高質量發展年度重點工作考評指標體系,發揮高質量考核“指揮棒”作用。創新開展整市推進倉儲設施建設示範,省級財政資金補助基數和比例雙提升,安全儲糧、優糧優儲基礎不斷夯實。
深入實施糧食綠色倉儲等“六大提升行動”,強化倉儲性能和儲藏功效,持續升級倉儲設施設備,應用節糧減損新工藝新設備降低儲糧損失。推動倉儲設施升級改造,全省氮氣儲糧、“四合一”技術應用倉容比例等不斷提升,多殺菌素儲糧害蟲防治等百餘項技術得到應用,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量居全國第一。
支持重點項目研發,聯合省科技廳,將“糧食産後保質減損及綠色智慧倉儲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與應用”等研究方向新增列入“省科技計劃專項資金重點研發計劃”,引導行業聚焦節糧減損“卡脖子”難題開展重點攻關,單個項目財政支持達300萬元。
此外,我省還聯合國家優質糧食工程(南京)技術創新中心,開展《江蘇省“十四五”期間糧食綠色倉儲管理技術體系研究》,為指導倉儲規範化、綠色化、標準化管理和促進節糧減損提供技術依據。鼓勵市縣積極應用省級研究成果,打造綠色儲糧、科技儲糧的“江蘇樣板”。(姚政宇 顧星欣 劉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