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承載的是歷史記憶,傳承的是綿長文脈。5000年文明史和2600年建城史為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遺産和名勝古跡,綜合性博物館和專題博物館更是遍佈全城。截至目前,徐州已有14家國有博物館和4家非國有博物館備案在冊,館藏文物近7萬件。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第五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公布,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新晉國家一級博物館,與徐州博物館共同成為徐州歷史文化傳承的一級陣地。

  辦好博物館這所大學校

  如果説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那麼教育就是博物館的靈魂。聚焦“博物館如何發揮教育功能、傳承歷史文化”,近年來,徐州持續創新博物館教育的呈現與表達,更好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讓“博物館熱”在文化傳承中不斷延續。

  2021年,徐州博物館首次開設“博物館裏的延時課”,探索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新模式、新路徑,鼓勵各中小學校利用延時課時間走進博物館參觀學習。目前“博物館裏的延時課”已在徐州10余所學校常態化開展,並在全國70余所學校開展錄播直播課程共享。

  圍繞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主題,徐州各博物館更是與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師範大學、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在徐高校聯合開展活動,讓博物館教育從中小學走進大學,進一步拉近博物館與青年之間的距離。

  “將現場變課堂,將故事變教材,我們不斷謀求傳承紅色基因的創新表達。”淮海戰役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説。館內國家一級革命文物小竹竿,見證了支前民工用推車和雙腳為淮海戰役勝利作出的不可磨滅貢獻。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前夕,“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淮海戰役支前文物展”被作為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金課”走進中國礦業大學,勉勵青年學子們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

  除了已備案博物館,在徐州,還有諸多對外開放的私人博物館,向八方來客娓娓道來着“彭城故事”。如邳州藍印花布非遺傳承人王如坤,在邳州岔河鎮的家中開設的邳州民俗博物館,被當地多個部門掛牌為傳統手工藝傳承基地、家風教育基地、校外教育輔導點,每年接待參觀者數千人。

  創新表達讓文化看得見摸得着

  “我眼前的文物變得更加立體了。”一名前來徐州博物館游覽的游客感嘆。在龜山漢墓的數字化展廳,通過全息投影,游客們可以360度旋轉觀看龜山漢墓“鎮館之寶”龜鈕銀印和鎏金銅熏。配合動畫和音效,游客可“親手”打開香爐的蓋子、點上熏香,欣賞煙熏嫋嫋。

  “眼下,博物館的教育已不是博物館向觀眾的單向傳遞,而是一種雙向交流、互動影響。”徐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説,原有的大段文字的展板介紹、毫無感情的語音導覽,已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近年來徐州博物館不斷創新表達,讓文物、藝術品以書籍、文創、三維、動畫、影視等方式,給游客多維度體驗和感受。

  徐州博物館構建了在線文物虛擬展示系統,打造“雲端博物館”。該系統採用虛擬現實、交互查詢等技術手段,在縝密的歷史研究成果支撐下,以多元信息交互方式多角度展示了徐州地域歷史文化與漢代文明,公眾可以足不出戶在網上看展覽、賞文物、聽故事。

  這樣的科技感在徐州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裏陸續上演。在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解密展廳、懸浮影院、5D影院等多層次、立體化地展示了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面貌,每年接待游客百萬人次;邳州博物館應用現代科技和視頻,還原了門齒化石“主人”納瑪象的生存狀態,給現代人無限的想象……在徐州,各類博物館主動創新展陳手段,融入生動可感的科技元素,不斷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在旅游中感受古今文化碰撞

  以博物之名,講好城市故事,博物館成為解讀一座城市文化密碼的入口。打卡城市博物館,已成為旅游標配。承繼2000年大漢雄風的徐州,僅漢代可移動文物就有12137件。徐州充分運用漢代歷史文化資源,聚力打造以“國潮漢風”為標識的多樣性文旅業態。

  在徐州,由獅子山楚王陵和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整合擴建而成漢文化景區,讓歷史與現實産生互動。立足景區特色文化品牌,徐州漢文化景區連續推出的文物展示、文化展演、沉浸式體驗活動,讓市民游客在了解歷史知識的同時,感受古今文化的碰撞。

  今年“五一”假期,徐州從文廟到戶部山、雲東印巷,“彭城七里”3.5公里的歷史文化軸在5天假期內迎來40萬人次光臨。游客在這一城市更新中,感受徐州萬物皆可游、處處是場景的都市繁華。

  徐州博物館、徐州城墻博物館、徐州民俗博物館、徐州城下城遺址博物館等,都位於“彭城七里”徐州歷史文脈傳承保護示範區內。近年來,徐州提出打造“彭城七里”城市文脈,把博物館與文化旅游工作進一步融合,讓徐州俯拾有文化,移步皆歷史。

  “‘彭城七里’打破了各點位之間的空間隔閡,串聯起各種類型的博物館,把每段關於徐州的文脈故事自然融合。”據“彭城七里”項目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計劃實施37個項目,進一步將“彭城七里”打造為“歷史文化名城寶貴名片的集中彰顯、以人民為中心城市更新的生動實踐、文商旅居融合人文煙火的繁榮集聚”。(吳琼 余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