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通生物多樣性物種達3789種,比上一輪全域本底調查新增281種——

  守護棲息在江海大地的精靈

  長江江豚、偽虎鯨、勺嘴鷸等珍稀瀕危物種觀測記錄明顯增加,棲息地范圍不斷擴大;銷聲匿跡多年的豬獾、螢火蟲、豹貓,在江海大地上恢復了蹤跡……近年來,隨著南通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江海大地的生物物種不斷刷新。

  昨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 你我共參與”。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環境向好的風向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直接反映。南通正通過扎實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描繪一幅“萬類霜天競自由”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資源稟賦

  生物多樣性家底持續增厚

  振動翅膀,嘗試著從巢中躍出,小小的身軀在空中搖搖晃晃,但很快就找到了平衡……這幾天,如皋城北一座高壓輸電鐵塔上,5只東方白鸛鳥寶寶正在學飛。2022年,一對東方白鸛“眷侶”首次現身如皋,築巢于此,今年已經是第三年了。

  環境好了,越來越多的精靈安家于此。更多區域新紀錄物種也陸續被發現,活躍在江海大地的美麗精靈數量不斷增長。

  調查、記錄、監測……南通用數據守望生命,截至目前,全市生物多樣性物種達3789種,佔全省物種記錄總數的54.9%,從植物到動物,從陸地到海洋,每一種都是大自然的饋贈。

  “與上一輪全域本底調查相比,新增了281種物種新觀測記錄,主要包含中華鳳頭燕鷗、遺鷗2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豹貓、獐等8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眼潛鴨、鯪等9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珍稀瀕危物種;黑翅鳶、小杓鷸等8種生態環境指示物種。”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唐勇介紹,3789種中,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數達94種,IUCN珍稀瀕危物種數達89種,生態環境指示物種數達80種。

  政府主導

  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

  初夏時節,江風習習。走在五山及沿江地區的江堤步道上,一邊是江面遼闊、煙波浩渺,一邊是青山林立、蔥蘢疊翠,“山畔嬉江水,江上攬五山”的美麗願景照進現實。

  這一年來,身背書包腿彩環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臉琵鷺“闖”入攝影師的鏡頭;崇川區通過紅外相機先進技術,在樣地內一處有林地生境多次、持續拍攝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物種豹貓、獐活動畫面,兩者均為南通市新紀錄,為全市生物多樣性本底資源再添兩名新成員;江蘇省南通環境監測中心生態觀測團隊在啟東長江口(北支)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內觀察並拍攝到1只遊禽,經查詢文獻,鑒定為海鸕鶿幼鳥,並確定該物種為江蘇省鳥類分布新紀錄……

  一個又一個驚喜背後,是南通扎實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生動實踐。面對大自然的深情厚愛和慷慨饋贈,南通出臺《關于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方案》,明確南通市“十四五”期間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

  不僅如此,我市還加快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率先在全省啟動市域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建設工作,構建了“1+13”的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保護格局。選配高性能無人機、無人船等觀測設備,強化觀測站基礎觀測能力;針對長江生態係統旗艦物種——長江江豚,在五山濱江段推進布設了2套水下聲吶實時監測係統,截至5月22日晚8時,共監測到長江江豚4958頭次,龍爪岩點位監測到1382頭次,梵音廣場點位監測到3576頭次。針對勺嘴鷸、黑臉琵鷺、小天鵝等珍稀瀕危鳥類,在沿江沿海等重要候鳥棲息地,布設10套鳥類AI智能監測設備,對其進行全天候監測與保護。在軍山“生態島”試驗區,布設4套4G遠端紅外相機設備,實現了對自然保護地野生動物的遠端線上監測保護與管理。

  全民參與

  生物保護合力日益增強

  魚翔淺底、鷹擊長空,這是大自然賦予生物的自由與活力。從城市公園到偏遠山林,從濕地沼澤到廣袤草原,在公眾廣泛參與下,一道道生態保護屏障正在築起。

  5月20日,長江之畔,世界級生態島崇明島上,由我市發起的“大美長江,我是行動者”志願服務項目拉開帷幕,來自長江主幹流11個省份20家社會組織參加行動。從高原腹地源頭到中遊濕地再到長江入海口,跋涉6300余千米,志願者們通過長江流域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垃圾處置及可持續發展等係列公益科普,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從今年3月起至5月,共有近2000名志願者參與了30場活動,志願服務時間約4000小時。

  在江海大地,像這樣的組織還有很多:江豚巡護聯盟——致力于保護長江中那一抹靈動的身影。南通市愛鳥攝影協會——攝影愛好者與自然保護者共同的舞臺。

  這些組織,由熱心公益的市民、專業的生態學者、熱愛自然的攝影愛好者等不同背景的人組成,它們如同點點繁星,照亮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夜空,以實際行動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精靈。(彭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