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個新品種落戶如東方淩墾區——

  海水稻正將鹽鹼地變糧倉

  昨天上午9時30分,走進洋新糧食種植家庭農場育秧中心,只見兩組工人正在一百多米長的傳輸帶兩端分工作業,一盤盤鋪滿基質的托盤乘著“快車”抵達田間,陸續“下站”擺盤。

  “今天播種後,預計約20天,長至三葉一心便能移栽。”農場主邵愛徐介紹,加上今年的3個品種,他已經累計為方淩墾區代育了17個試驗品種,積累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耐鹽水稻播種、育壯秧技術。

  當天,如東栟茶方淩墾區耐鹽水稻試驗示範種植基地200畝水稻播種育秧工作正式啟動。受如東縣作物栽培站委託,洋新糧食種植家庭農場再次接下沭優1號、沭優糯81、寧香粳9號3個新品種的育秧工作,這也是該農場連續第五年配合基地開展耐鹽水稻試驗示範、高産攻關,以及常規優質食味粳稻鹽鹼地種植技術探索。

  耐鹽水稻常被形象化地稱為“海水稻”,但其絕非按字面理解的“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而是指育種專家通過雜交育種技術,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對耐鹽、耐鹼、高産等多種基因進行聚合,選育出新型耐鹽鹼水稻品種,適應鹽鹼地生産環境,這種水稻在育秧流程上和常規水稻基本相同,區別在於用種量。“沭優1號、沭優糯81兩個雜交品種用種量少,每畝僅需要3斤種子,不到常規粳稻的一半。”

  “在縣作物栽培站專家的指導下,今年我們進一步調整了每盤播種的克數,使每穴苗數更加合理,水稻生長過程中群體結構更加優化,促使分蘗早發生、多發生。”邵愛徐説,通過優化育秧策略,能保證秧苗良好生長,後續運輸時不易脫盤、散架,便於機插秧。

  2020年,作為江蘇省唯一的示範試驗種植基地,如東入選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全國五大類鹽鹼地“海水稻”試驗示範種植項目。近幾年來,如東耐鹽水稻技術指導團隊已成功摸索出一套成熟且具有地方特色的鹽鹼地高産栽培技術,去年試種的嘉優中科一號實收單産達850.45公斤/畝,再次完成試驗預期目標。

  “近兩年,我們採取‘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優選耐鹽水稻品種,挖掘高産潛力,另一方面,通過在鹽鹼地上試種常規水稻品種,不斷改進、完善鹽鹼地上種植水稻的一系列栽培技術體系,並開始嘗試常規優質品種在鹽鹼環境中爭取高産穩産優質的技術探索。”如東縣作物栽培站站長於永傑&&,寧香粳9號是一種優質高産、適應性廣泛的常規優質粳稻,前年在如東衛星家庭農場實收畝産達到799.3公斤。“我們希望寧香粳9號能在鹽鹼地上展現高産優質潛力,爭取超過700公斤的産量。”(徐書影)